詹予君:年龄,只是数字



一直以来,我都把自己当作年轻人。尽管年龄增长,也常常会忘记自己今年究竟几岁了。每每当别人问起年龄,总会愣几秒,然后下意识地拿出手机,打开计算机算一算,我是哪一年出生,今年几岁了。
ADVERTISEMENT
十多年前,遇到带着孩子的家长,对方会教孩子叫一声“姐姐”。那时候,毫不客气且理所当然的收下那声“姐姐”,毕竟在那稚嫩的年纪,一声“姐姐”是对自己身份的认同。若被喊“阿姨”,心理还会莫名地不爽快,明明就很年轻,怎么就莫名其妙的被升了一个level,变成了“阿姨”。
随着年岁增长,那个被自然唤作“姐姐”的阶段离我越来越远,被孩子们称作“姐姐”的机会屈指可数。
成长了,心态也有了变化,也学会接受身份的转变。如今,听到孩子喊“阿姨”时,很少会有排斥的心理,毕竟确实已经到了被称“阿姨”的年纪。偶尔遇到“姐姐”的称呼,反而会觉得不好意思,感到别扭。
联邦政府日前宣布明年1月1日起,我国将落实青年以30岁为限的政策。这就像昨日被叫“姐姐”,今天的称呼被换成了“阿姨”那样,不由分说地被“请”上了中青年的列车。
这项新政策,必对青年组织产生影响,也改变许多人对“青年”身份和年龄的认知。但砂拉越的情况不同,砂政府仍将青年的年龄定义维持在至40岁。
换言之,在砂拉越,只要未满40岁,依然还是青年。但如果踏出砂拉越,到了西马,是否意味着30岁以上的人儿得接受自己是“前青年”或“中青年”的身份呢?隔着南中国海的这份差异,令人忍俊不禁。
年龄只是个数字,无论社会的标签改变与否,我还是我。不论岁数,无需青年或中青年的界定,无论被称作“姐姐”或被叫“阿姨”,我依然认为,自己是个年轻的年轻人。
(星洲日报.砂拉越.情怀大地.作者:詹予君)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