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交媒体平台与各类应用程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与生活习惯。然而,这些科技成果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衍生出诸多社会问题,其中最令人担忧的,莫过于色情不雅照片与视频在校园中的流传现象。
ADVERTISEMENT
日前,在柔佛古来有中学生通过“深伪”(deepfake)应用程序的人工智能(AI)来制作同学的不雅照,引起广大的议论和关注。
中学生正处于人格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接触不良内容不仅影响心理健康,也可能引发校园欺凌、性勒索等严重问题,亟需社会各界共同面对与应对。
必须正视社交媒体与软件的双刃剑特性。一方面,能为学生提供了学习、交流和表达的平台;另一方面,却也成为不良内容迅速传播的温床。通过社交平台如WhatsApp、Telegram、TikTok、Instagram等,学生可以轻易分享或接收到色情内容,有时甚至在无意间卷入其中。而青少年的好奇心与缺乏判断能力,使他们容易成为网络陷阱的受害者或传播者。
对此,家庭教育应成为第一道防线。父母不能只是把电子设备交给孩子使用,更应负起引导与监督的责任。家长应与孩子建立开放沟通的关系,教育他们正确使用网络的态度,以及辨别信息真伪和维护自身隐私的重要性。
其次,学校应强化网络素养教育。除了传统的性教育,应将网络道德、网络安全、数字公民意识等课程纳入教学体系。让学生了解散播色情内容的法律后果、对受害者的伤害,以及建立尊重他人隐私与身体的正确观念。教师也应接受相应培训,以更敏锐地察觉学生的异常行为并及时介入。
政府方面,需完善法律与监管机制。我国已有《1998年通讯与多媒体法令》、《2001年儿童法令》和《2012年证据法令修正案》等法律保护儿童免受网络伤害。然而,在执法和宣传层面仍需加强。
更重要的是,相关部门应该与科技公司合作,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监测与过滤不雅内容,提高防范能力。
色情和不雅内容在校园流传的问题并非技术问题本身,而是使用者的观念与行为偏差所致。面对这项挑战,我们需要家庭、学校、政府与社会齐心协力,从教育、监管、法律、心理多层面着手,为青少年营造一个更健康、更安全的网络环境,引导他们在数字时代中正面成长,成为有责任感与判断力的电子用户。
(星洲日报.砂拉越.评论.作者:林向荣)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