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的流行和人工智能的普及改變了不少人的生活,但也對不少人的思考能力造成負面影響。《中國青年報》較早前進行一項調查,在上千名受訪的青年當中,有53.3%認為自己近幾年來的語言和文字能力下降,47.1%的受訪者感覺自己的詞彙量匱乏。
ADVERTISEMENT
專家認為,年輕人出現“詞窮”的問題主要是過度依賴“視覺傳播”,造成思維模式的變化。比如長期頻密接觸短視頻,使人們習慣使用淺白的網絡用語,久而久之,“短平快”的網絡語言取代了深度思考,“感官刺激”取代了“理性思考”。
其實短視頻的風行與多巴胺脫不了干係,多巴胺就像是大腦的“快樂信使”。當你刷到一個感興趣的短視頻時,大腦就會釋放多巴胺,讓你感覺愉悅;當你對下一條短視頻的內容感到好奇時,大腦同樣在產生多巴胺,讓你感到興奮。這種“獎勵”機制,容易讓人沉溺其中,為了追求更多的快樂而無法自拔。
多巴胺的分泌是大腦的條件反射,深陷其中的人們無法控制自己的大腦在何時何地分泌多巴胺。但若瞭解其中的原理,卻可以利用多巴胺效應去操控一個群體,如同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獎池,在獎池中佈滿各種誘發大腦產生多巴胺的禮物,誘導人們去追逐那無法抵抗的快樂,甚至不惜花費大量的金錢和時間。
短視頻就是其中一個龐大的多巴胺獎池。其特性非常符合誘發多巴胺的條件,比如碎片化的信息,節奏快且信息量小,很適合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只需要幾分鐘就能獲得滿足感。
加上性化推薦,大數據會根據用戶的喜好推薦特定的內容,就好像一個量身定製的“快樂販賣機”,不斷投餵你喜歡的“糖果”,讓你欲罷不能。
最重要的是,這種娛樂方式的門檻很低,幾乎任何人都能隨時隨地參與創作和分享。也就是說,享受這種快樂的成本極低,也不需要太多的知識量和技術水平。
所以,短視頻的防沉迷機制非常不易,因為這是平臺為用戶打造的多巴胺獎池,精心設計的算法和投其所好的機制,使人們難以擺脫“快樂陷阱”。若要從中抽身,需要一些既能滿足年輕人的娛樂需求,又更健康積極的活動,培養正面的興趣愛好,轉移注意力。這需要家長和學校的共同努力,提供更多機會和資源,引導青少年找到適合自己的娛樂方式,而不是一味的禁止使用短視頻,卻無法提供更好的替代方案。
(星洲日報.砂拉越.評論.作者:鄭嘉欣)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