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中砂

发布: 10:23am 07/04/2023

本週關注:信仰.教育:修士在哪兒?(下篇)修士是獻身的許諾

詹雪梅

回應聖召一關過一關

在重大場合,修士必須穿上正式修士,即白袍,繫上黑腰繩,掛上十字苦架。

對天主教徒而言,獻身當修士、修女、神父是回應聖召,是充滿恩典和喜樂的美事。但是,不是每位有聖召感動的人最終都能如願。回應聖召是一條漫長且充滿挑戰之路,想當修士很有意義,卻很不簡單。

ADVERTISEMENT

決定獻身入聖母昆仲會當修士,必須做好心理準備,至少要經過6年訓練,一路披荊斬棘,通過初試院、望會、修會、大學、社會服務的考驗才能“出關”,披上修士白袍,在腰間繫上打了三個結的黑色腰繩,掛上修會統一縣在黑索上的十字苦架,正式宣誓成為修士。

從立志當修士開始,在每個階段的訓練過程中經過一輪又一輪的考驗與自我確定後,總陸續有人半途撤退,這終究不是一條讓人趨之若鶩的坦途。1982年和鄭文牘一起進入八打靈聖若瑟初試院的青少年有42人,畢業時只剩6人,這6人中,唯有他當上修士。

修會對修士的要求嚴格,修士不是一種職業,而是一個獻身的許諾。通過了初試院的考核,決定入修會前,還需經過至少6個月的望會期。“望會”即是指讓有志成為修士的人來評估自己是否適合修會的團體生活,同時也讓修會來評估與測試有意入會者的身理和心理狀態是否能接受未來的修士訓練。

接下來就是為期6年的學習,首兩年為初學年,學習神學,過關後才能發初願,表明心志願繼續學習當修士,再以學生修士的身份到指定大學進修教育系學士學位。大學畢業後,即從初學年進入為期3年的服務年,投入社區服務。滿足了以上條件者,才能發終生願正式成為修士。

鄭文牘於1992年發初願,2000年1月16日發終身願。從發願想當修士到終於當了修士,共歷經8年的神學、教育和各方面的訓練。走過一條漫長且寂寥的道路。

要不要去吉隆坡讀書當修士?

鄭文牘的母校馬六甲公教中學和小學毗鄰,統稱為公教學校,位於天主堂旁。

鄭文牘的修士之路走得平順,沒有激情感動,也沒有痛若的磨難試煉。他出自天主教信仰家庭,家裡有9名兄弟姐妹,4男5女。在馬六甲公教小學畢業後,順理成章上了馬六甲公教中學。他年僅15歲時,已熱心於教會事工,雖然下午1時30分才上課,卻日日自動自發上午十一時許就到學校當修士的小幫手。

有天學校的修士問鄭文牘,要不要去吉隆坡讀書當修士?他欣然接受。在修士的召集下,鄭文牘與幾位同學興致勃勃地離鄉,於1982年12月28日踏入八打靈聖若瑟初試院,開始準備學習當修士的生活。

他說,在初試院裡,他們和普通學生一樣到八打靈公教中學上課,放學後回到初試院裡學習煮飯、修理家電,以及種種日常生活技能,不再依賴家人長輩,必須自律、自立。星期六及星期日則是固定讀經與背誦經文的日子。

當初鄭文牘告訴家人決定到聖若瑟初試院受訓當修士時,父母沒有反對,唯有祖父擔心他吃不了苦,一度反對。但見他去意已決,也只好點頭說:“要去,就要一心一意去!”。他於是踏上了征途,也確實一心一意,不回頭,在聖若瑟初試院待了6年。

聖若瑟初試院裡有來自多所學校的學生,包括八打靈公教中學、怡保三德中學、大山腳教友村。當時與他同組同齡的有18人,踏入望會只有3人,當中有些因成績不達標無法繼續受訓,有些則覺得不適應修會生活而打退堂鼓。

鄭文牘回憶,在八打靈公教中學的“望會期”。有澳洲神學家和紐西蘭修會專家來授課,教導會祖生平和英文,以及教會基本神學,是非常難得的學習經驗。

通過“望會期”後,鄭文牘於1990年5月10日飛往菲律賓。同年5月14日,到棉蘭老島的哥打巴託市(Cotabato City)的初學院報到。開始時有6人同行,但一星期後,他於5月20日穿上修士白袍開始初學生活時,同伴就馬上少了1人。

“在那裡的第一年,所有初學修士不能離校,凡要離校必須獲得院長批准。”

進入第二年後,鄭文牘的同伴又再少1人,只剩4人。到1992年5月1日發初願時再減1人,最終只剩3人,鄭文牘是年齡最小的一位,如今這“3劍客”分別在菲律賓、香港和馬來西亞服務。

在馬尼拉麵對最大的挑戰

鄭文牘曾被派往香港聖芳濟修院任教3年,接著便和詩巫公教中學結下了不解之緣。

鄭文牘在馬六甲公教中學求學,看著修士教書時,心中萌起念想──如果有一天能當上老師,一定要教導後段班的學生。他相信那些不愛讀書,成績不好的同學,不是自甘墮落而是欠缺引導,還沒有找到自己的目標和方向。他心中有一股聲音隱約說,或許修士可以激發這些同學向上,隨後他便在不知不覺中,踏上修士育人的道路。

在馬尼拉3年,鄭文牘修讀青少年教育學位。他說,上大學是聖母昆仲會培育修士的基本要求,每位修士必須是在大學選修教育相關科系,有意再深造者可以繼續進修碩士和博士,但他無意再深造。隨後他被派往香港聖芳濟修院任教3年,接著便和詩巫公教中學結下了不解之緣。

迄今他未曾面對無法克服的大風大浪,但在馬尼拉受訓的第一年曾面對低潮,一心投入教育服務的信念幾乎被擊垮。

“那是我最痛苦時期,當時去服務教導殘障學生一個月,我用盡了各種方法,教了一個月卻沒能教會他們。我覺得自己實在沒用,差點崩潰。最後自我安慰說,可能是他們不適合我的方式,才走過了那一段痛苦時期。”

鄭文牘說,修會聖召是一個見證,透過修會的團體生活,即無私人財產、無伴侶兒女也能過活,從而見證人死後什麼都不需要。但這樣的生活方式,在現今是不受歡迎的。

“我們必須向修會報告所有的錢財使用,包括收到的紅包都要上繳,要購買一些物品時要申請。因為不能擁有私產,修士要接受價值較高的禮物或贈品時也要經過修會同意。”

鄭文牘甘於過清貧生活,全因對聖母、天主、耶穌的愛。因為感受到聖母、天主、耶穌無窮盡的愛,而自覺有責任照顧來自天主,屬於天主的東西,包括教會和學校。

掌校至今,雖然曾面對種種挑戰和問題,尤其是辦學經費不足,但他篤信天主給的一定足夠。他也從不奢求,只祈求天主給他足夠的,而每一次天主給的也確實都剛好夠用。

“我們只是天主的工具,所打理的都不屬於我們的,是天主的,一切也都掌握在天主手中。我們的職責是做好天主的管家!”

聖母昆仲會修士配戴的十字苦架下端有個骷髏頭,代表耶穌已戰勝死亡。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