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芫荽籽纷冬瓜糖 . 福建粽咸中带甜




端午万粽飘香系列(七)
福建粽虽是融合多个籍贯的成品,但透过口味和内部的馅料便能区分福建粽,因为福建粽内会添加芫荽籽纷和冬瓜糖,让吃起来的味道,咸中带甜,且还有芫荽的香味。
ADVERTISEMENT
福建属下拥有多个籍贯,不过福建粽仍维持其独有特色,与属下籍贯粽子不同的是,福建粽内会添加磨成粉的芫荽籽,以及切成丁的冬瓜糖。
所有馅料切成丁状
古晋福建公会青年团秘书陈俊贤介绍,他们包裹的福建粽主要材料有班兰叶、蒜米、红葱、糯米、猪肉、香菇、芫荽籽冬瓜糖、胡椒粉、栗子,酱油等调味料。为了美观,他们都会尽可能把所有馅料切成丁状。

他说,为了保留班兰叶香味,他们不会像有些籍贯煮烫班兰叶或将之放入冰箱冷冻区,而只会清洗干净和去除叶边和叶背的尖刺,一般会挑选整片叶子中偏软部位来进行裹粽。
为了让糯米饭伴有猪油的香气,他们会先翻炒五花肉,即往锅里放入食油、爆香红葱和蒜米爆香,再放入香菇、五花肉和煮熟的栗子,最后以芫荽籽粉、胡椒粉、食盐、酱油和冬瓜糖进行调味和上色。

用猪油爆香蒜米红葱
接着,他们会把炒过三层肉的猪油来爆香蒜米和红葱,再倒入浸泡1小时并沥干的糯米,放入少许食盐翻炒均匀。
其实古晋福建公会处理食材方面,与巴达旺福州公会相似,都会把所有材料混合一起炒香,所以在包裹粽子时,桌上只会摆放2种馅料,即炒香过的糯米和混合好的三层肉。

他们包裹四角粽方式,与其他籍贯一样,即把班兰叶折成漏斗形状后,依序往里面放入糯米和与其他食材混合在一起的三层肉,再铺上糯米盖住内馅,然后捏下叶子和折叠好,以咸水草绑紧。
刘碧云:早期福建生活艰苦
仅用糯米咸猪肉耐存放
古晋福建公会妇女组主任刘碧云指出,早期福建地区不繁荣,生活过得较艰苦,加上当时又没冰箱,所以粽子主要材料只有糯米与咸猪肉,如此较耐存放。
早期用箬竹叶包裹
刘碧云说,他们早期粽子也是使用箬竹叶包裹,包裹前箬竹叶须煮过和经过处理。祖先下南洋后,因本地随手可得班兰叶,自家也可种植,而箬竹叶则需从中国引进,加上班兰叶包裹起来有股班兰叶香味,所以才换成使用班兰叶裹粽。
依刘碧云的观察,班兰叶包裹的粽子较易变质,不能长时间存放于室温,第3天和第4天便释放黏液,如果是使用箬竹叶,箬竹叶本身不会释放这种黏液,所以在室温内存放一个星期不成问题。

炭烧须花8至9小时
早期煮粽子是使用大鼎或饼干桶,炭烧至少8至9个小时,然后取出晾干,如此才能耐存,如今气压锅烹煮只需半个小时。
陈俊贤补充,福建人送粽给人是送整串,至于是送单数或双数,则视个别籍贯而定。
他说,端午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其中包括纪念屈原,所以他们都会以严肃的态度裹粽,由家中地位最高的女长辈带领着媳妇和女儿制作粽子。
“若家中有至亲离世,我们在一年内不会包裹粽子,其他节日也须低调处理。”

结语:
传统制作方式有意义.留住籍贯的“根”
学习包裹粽子和了解各自籍贯在端午节的民间习俗,不仅是保留粽子原本味道和祖先智慧,更是留住华人各籍贯的“根”。
各籍贯在备料、包裹粽子步骤和过程中,和端午节这一天所做的事,或多或少都有些不同,有些过程更是复杂繁琐,若没有那颗欲学习和传承的心,尽管裹粽过程或习惯再简单,也将面临失传,难于传至下一代。
随着时代推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许多传统粽子已根据每个人口味和喜好,加入许多其他馅料,以增加其口味层次感。创新固然好,但传统制作方式也应被保留和记录,如此日后才可追溯不同时段的改变和口味,甚至其意义。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