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亨敏:《你是豬》(B.A.B.I)




ADVERTISEMENT
大馬鬼才導演黃明志拍攝的全新作品《你是豬》( B.A.B.I)入圍了國外5大獎項,除了大馬人熟知的金馬獎,最近也入圍了加拿大OPEN WORLD多倫多電影節,顯見他的電影才華備受肯定。
“豬”,一直在大馬,尤其馬來社群中被視為禁忌,尤其東、西馬文化差異頗大,我們看到東馬的馬來社群能容納在同一屋簷下販售豬肉的飲食攤,但在西馬卻難以看到這樣的畫面。
東馬人一直以這樣的和諧引以為榮,我們忘記了從何開始,因為政客及宗教司的煽動下,某些動物的詞彙成了族群口中難以啟齒的言論,甚至一個在國外普通不過的《你是豬》電影名稱都可以掀起千層浪,驚動警方要徹查。
難道不說,“豬”就不會存在嗎?為什麼大馬的環境文化中難以容忍“豬”的字眼?
記得去年採訪週日市集活動上,走訪販售豬肉攤位時,冷不防友族攤販從後喊了一句“華人豬”(Babi Cina),心中莫名感到受辱而動了怒火,原本想息事寧人當作沒聽到,但還是忍不住回頭問了攤販。
我的諮詢沒有換來攤販的道歉,他解釋因為以往養豬者多數為華裔,友族們為了區分野豬(Babi Hutan)及飼養豬,業內才有了華人豬的稱號,但絕對沒有冒犯之意。
攤販也自嘲,有時也會以伊班豬(Babi Iban)來稱呼野豬,他的解釋讓我放下怒火,也化解了當時的尷尬。
為何要強調攤販沒有道歉?因為往往我們不小心在字眼見觸動了族群的敏感線,我們習慣先道歉再解釋,但其實“華人豬”稱號沒錯,因為本意不在冒犯或羞辱,友族攤販就不該放低身段先道歉。
當看到國盟青年團報警,指控黃明志拍攝的電影主題破壞我國種族和諧時,我無法理解,一部沒有在大馬上映的電影如何破壞我國種族和諧。
縱觀國內的各族間反應,我初時也認為黃明志刻意挑撥族群敏感底線,但若留意他在各大活動上對於《你是豬》的採訪後確實改觀,只因有些敏感線並非不去觸碰它就不存在。
黃明志本身就是頗具爭議性的人物,因為要突破很多種族框架和打破世俗的眼光,很多時候改革的過程肯定引發爭議,但如果選擇關起耳朵、閉起眼睛,不聞不問,沒有理解,何談包容?
一部純本土色彩的電影需要由國外影展人認同及持續在國外發光發熱,卻因戲名絕緣於大馬影壇,確實令人遺憾。
如同許多表現出色及在國外各領域發光發熱的大馬人才,國民只能透過新聞報導瞭解他們在各領域的成就與貢獻,但始終走不出的改革框架只會註定大馬國土將會流失更多人才。
(星洲日報。砂拉越。評論。作者:詹亨敏)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