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年味

4天前
1星期前
1星期前
1星期前
1星期前
1星期前
        农历新年总是承载着最美好的回忆,尤其是童年的时候,那是一段无忧无虑和充满欢乐的日子。   小时候的新年,有吃不完的年饼和数不尽的红包,跟着父母去百货公司采购年货,挑选新衣新鞋,感受满满的新年仪式感。   记得小时候,每到新年前夕,父母都会带着我们去购物中心采购年货。最疯狂的是为了抢购便宜年货,凌晨3时便起身赶去营业24小时的一家购物中心,虽然疲惫,却充满兴奋与满足。那种一切都为迎接新年而忙碌的氛围,如今回想依然温馨。   除了采购年货,家里的大扫除和装饰也是新年前的重要任务。那时的我经常陪着在家里照顾我们的三姨一起打扫家务,看她为家中的铁门重新上漆,戴着草帽的她一点一点涂抹颜料,直到铁门焕然一新。   我也经常偷偷拿起刷子帮忙,结果弄得满身漆料,惹得三姨哭笑不得,这些小插曲,如今成了我记忆中的温暖片段。   妈妈每年新年前都会亲手制作各类年饼,有芋虾、kuih kapit鸡蛋饼、蜂窝饼、虾饼和花生糖,小时候,我最喜欢守在厨房看着妈妈和三姨忙碌制作年饼的身影,热油中年饼成型的过程疗愈又充满幸福感。   每逢制作kuih kapit,邻居们总会热情相助,大家围坐在炉子前一边忙碌一边闲聊,笑声不断。我的任务是折鸡蛋饼,但总会趁机偷吃那些“折坏”的年饼,这些充满人情味的互动不仅让年饼更香甜,也让新年的味道更浓厚。   随着年龄增长,父母渐渐年迈,年饼的制作逐渐简化甚至也不做年饼,年货也改由我们去购买,我和姐妹们开始承担新年的部分开销,也理解了为了新年筹备的繁琐与忙碌,我们曾一度对这种繁琐感到厌倦,甚至觉得新年的仪式感逐渐淡去。   直到投入工作,尤其是成为记者后,每年新年前都要报道密集的活动与新闻,常常忙得不可开交,后来加入品牌传播部,不仅是要处理新闻稿,还要参与活动策划、对接商家、管理社交媒体,甚至准备活动司仪稿。那种忙碌的状态,几乎让我失去了为家人筹备新年的余力。   当我静下心回顾小时候,发现父母在忙碌中依然能为我们打造一个充满年味的新年,突然让我意识到新年的仪式感不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责任。   当下的我告诉自己,即使生活再忙碌,也要抽出时间为家人和孩子打造一场有仪式感的农历新年,或许不再像从前那般繁复,但只要心意在,年味便不会消散。
2星期前
2星期前
2星期前
玻璃口新村建村于1950年,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如今的面貌已不复当年。然而,每年腊月,玻璃口新村街头巷尾依旧弥漫着浓浓的年味,仿佛连空气都有温暖的期待。村里的大人忙着擦拭窗户、打扫屋子,准备着年货,家家户户在忙碌中透露出安宁的节奏。孩子们穿梭在街巷中,笑声清脆,像风铃一样点缀着这份年味。最让人期待的,莫过于那一场场关于春联的忙碌。 玻璃口新村的年味,从每家每户门前那副红彤彤的春联开始。洗净房子后,大人开始张罗起写春联的事宜。这个传统,已成为新村的一部分,仿佛年味的象征。村里有几位写得一手好字的大人,尤其是黄有为老师和朱广荣老师,他们的毛笔字在村里极具声誉,早已成为春联的代名词。每年,黄老师和朱老师都会拿起笔墨,走街串巷,帮助村民写下他们心中的新年愿景。 写春联的过程,可充满着仪式感和温暖。每个字都从黄老师和朱老师的笔下流淌出来,沉静而有力,仿佛将他们的心意与祝福一并传递给了每家每户。每一笔,每一画,都不只是对联的文字,更是岁月的积淀,和对未来的美好寄托。 春联的内容因人而异,反映出每个家庭不同的心思与愿望。刚重建新房的家庭,主人希望来年如意安康,便选择了“喜居宝地千年旺,福照家门万事兴”这一气派十足的对联;有的家庭孩子刚刚考上大学,便会选“寒窗苦读成佳业,金榜题名报福来”,以表达对未来的期望和祝福;还有的家庭,不奢求太多,只希望生活平和,便选择“人勤家和百事顺”,简简单单却饱含深意。 整个村子在色彩中复苏 除了这些充满诗意的春联,也有一些商店门前贴着如“财源滚滚来,生意兴隆通四海”这样的春联,简单直白。它们虽简洁、平实,却承载着最直接的祝福——“财源滚滚来”、“家和万事兴”、“吉星高照”以及“恭喜发财”。这些熟悉的字眼,虽然少了诗意的深度,甚至带有些许浮躁和商业化,却充满亲切感和普遍性,代表着人们最真实、最朴素的期待。 来到腊月廿九那天,整个玻璃口新村都会变得格外红火。家家户户将春联贴在门框上,村子里立刻被那抹鲜艳的红色装点得如诗如画。每家门前的春联都不同,李家总喜欢挂大红灯笼,春联上的字也较大;黄家的春联则低调精致,字迹纤细;陈家孩子的春联虽字歪斜,却充满着孩童的纯真与笑声。 初一的早晨,村民互相走亲戚,走到邻家门前时,第一件事便是欣赏春联。“哎呀,你家这句写得好,真吉利!”“人家的字真漂亮,像画一样!”这种热闹的交流,仿佛把整个新年都点亮了。 如今,尽管机器印刷的春联早已普及,便捷而迅速,但总有些东西,似乎随着时光流逝渐渐消失,难以再寻觅。那份手写的春联,带着浓浓的墨香和温暖的温度,字里行间透着岁月的情感与真挚,仿佛每一笔每一画,都与村子深深相连,承载着这个小小社区的故事与记忆。今年我回到村里,依旧见到了精神奕奕的黄老师、朱老师,依旧是那熟悉的笔触,依旧是他们如年年一样的执笔挥毫。 手捧春联,我将它挂在门边,那一瞬间,仿佛时间回溯,老人们的祝福悄然传递在这张红纸上,温暖的气息弥漫开来。那红纸背后,蕴藏的是不舍的回忆与朴素的情感,让整个村子在这份温馨的色彩中复苏,岁月依旧流转,情感却如春联上的字迹一样,深深镌刻在心底。
2星期前
农历新年快到了,总会让我想起小时候的过年时光。 还记得小时候的新年是我一年里最期待的日子。除夕夜时,我会在厨房等待除夕大餐,然后和家人们围着电视看节目。夜里盼着快点天亮,期待着白天穿着新衣服新鞋子和小伙伴一起玩耍一起去讨红包。 小时候过年总会有一种独特的氛围,那种热闹、喜庆又温暖的感觉,大家都说是年味。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几年年味都变淡了。小时候的那些年味不知道是什么因素组成的,明明长大后人数没变,东西没变,但是年味都变淡了。可能这和我们的生活方式变化有很大关系吧。 我觉得我还是孩子 以前,过年是华人一年里最重要的时刻,那时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低,大多只有过年才会买新衣服新鞋子,享受一些平常难以享受到的美食。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平时就能享受到各种美食、买各种新衣,所以过年带来的新鲜感和仪式感也变少了。 而且现在人手一部手机,人们的交流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小时候新年,大家的娱乐活动都是打牌、看电视、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现在过年,很多人都是拿着手机在那滑,跟家人的互动都变少了。年味也就淡了。 最近我看到一个说法:“小时候觉得有年味,是大人们为我们制造的仪式感。现在轮到我们为孩子们制造了。” 我觉得这话很有道理,可是,我觉得我还是孩子,我舍不得长大,舍不得那些无忧无虑、只需要享受年味的日子。多希望自己能永远是那个等待年味的小孩。
2星期前
2星期前
2星期前
2星期前
2星期前
2星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