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勇:归化制度的不公现象



有人苦等一生,为何有人却轻易拿到?
ADVERTISEMENT
近期,大马足总“归化球员造假事件”引起全国哗然。国际足联点名大马足总涉嫌在为外籍球员申请资格时提交不实文件,导致多名球员遭禁赛、足总受罚。事件震动全国,再度掀起对“公民身份”与“制度公平”的深思。
在新闻之外,令人遗憾是这起事件背后折射出的不公现实。在我国,尤其是在砂拉越的内陆地区,有许多人为一张大马卡苦等多年,甚至苦等一生。有人从年轻等到白发;有人一家三代仍未获批;有人走了半生,只为证明自己的身份。
每当他们终于领到大马卡身份时,往往喜极而泣,那不是一张普通的卡,而是一个被承认的身份,是他们属于这片土地的证明。
然而,如今却有人在短时间,就能轻易取得同样公民身份。这样的对比,不能不让人心寒:有人等待半生得不到承认,有人却能轻易获得身份证明。
归化制度的出发点原本是好的。它让有潜力、有贡献的外籍人士能加入国家队,为国家争光。但当程序不透明、标准不一,甚至被怀疑存在“特权”与“操作空间”,这项原本象征开放与进步的制度,就变成公平的反面。
制度的公平,不能分身份、分背景、分便利。公民身份应该是所有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奉献、守护的人共同的权利。
一个国家的荣誉,不仅只是球场上的成绩,更关乎制度的信任。如果一边是外籍球员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马卡”,一边却有本地居民等四十年、等到老都得不到大马卡,那就不是“效率问题”,而是“价值问题”。
公民身份不只是行政批文,更是归属与尊严的象征。对于长期被忽视的边缘群体来说,那张大马卡代表他们终于被国家确认了身份。
然而,当国家的关注与资源倾向于“方便处理”的个案时候,而忽略那些真正需要制度温度的人,这种不平衡就会成为社会的痛点。
在一个健康的国家制度,须先保障属于自己的人民,尤其是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却被制度遗忘的人。让他们不再哭等、不再迷失,才是对“马来西亚精神”最深刻体现。
希望这次事件,能让我们重新检视制度的根本。任何归化机制都须公开透明,须让人民相信:身份的取得,建立在真诚与法律之上,而不是关系或方便。
同时,我们更应回头看看那些被遗忘在内陆、被制度遗漏的人。他们不是外人,他们从未离开马来西亚;只是国家走得太远,忘了回头看他们一眼。
当一个国家让“有人苦等一生而不得、有人轻易取得而无感”的现象持续存在时,最大的损失,不只是名誉,更是人民对制度的信任。
制度若要被尊重,必须先懂得尊重人。唯有当公平回归及重现,马来西亚的这张大马卡才真正承载它应有的意义,一份属于所有人民的尊严与归属。
(星洲日报。砂拉越。评论。作者:杨万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