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位知交为了有较充裕的时间照顾父亲,辞去了学校的工作,当起了补习老师。每年来一批新生,都会听到新生重复同一道问题:为什么要学华文,学华文有什么用?问这类问题的学生多半不是自愿去上补习班,而是被家长逼去的。当然,学生当中也有好一些是热爱华文,自动找上门的,这类问题对这类学生而言是多余的。
为什么要学华文?当我们能自由选择学与不学时,当我们已能基本掌握读、写、说,应付日常生活所需时,学华文似乎也就不那么迫切被需要。若跟现在的孩子说,身为华人,有责任和使命要维护母语,维护我们的根,传扬中华文化!学生会认为老师有病,脑袋不正常。中华文化关他们什么事?
ADVERTISEMENT
若跟学生说,学好华语,会因谈吐文雅变得很酷!当塞在长长车龙中时,别人只能说:“哇靠!是怎样?!5分钟回家的路要塞半小时?!”你可以说:“我家很近,但又很远,道路阻且长。”学生会说,你脑子进水了吧!傻逼才会这样装逼,做作。
到头来呢,比较牵强但直白的“标准答案”是,把中文学好,轻松多拿一科A,这样感觉比较对得起自己,也比较好向养你们,送你们上学的父母。
学好华文,除了自以为是浪漫和诗情画意,真的就没其他的实在功能了吗?
前阵子,我看到社交媒体上传得挺火热的一张图,快速传给了朋友。告诉她:快发给你的学生们,告诉他们不学好华文连做生意都会被耻笑。据说,那是不知哪个网民在哪个商场拍的照片,但是细看之下,应该是张AI修图作品。照片里的画面四分三是一根方柱,柱子上贴着一张大红纸,写着“本店有婴儿被卖”。柱子后方隐约可见,类似叠放整齐的被子。
这张博君一笑的图,成了朋友当天给学生的作业之一。该怎么修改,才不会被“贻笑大方”?
对中文的曲解误解,或断章取义,太多了。古今皆有,尤其有句我们熟悉的名句“心广体胖”,多少年来不知让“心”受了多少委屈,默默地为“体胖”背了多少黑锅。“体胖”和“心广”基本没直接关系,身体胖不胖,决定在于嘴管得牢不牢。可古人干嘛留下这“心广体胖”来误导后人?错不在古人,而在于今人没把华文学好。
古人在《大学章句》里说的是“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意思是,财富可以装点住屋,在经济条件许可以把房子布置得美轮美奂,而有品德则可以让人修养身心,心胸开阔,心怀坦荡之人,会自然流露出舒泰、安然的气质。“心广体胖”跟胖一点关系都没有,重点在于后一句的叮咛──“君子必诚其意”,做人得意诚。意诚有何用?那就得再把往前把《大学章句》看一看,“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意不诚,心不正,说什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废话。
(星洲日報。砂拉越。情懷大地。作者:詹雪梅)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