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日前宣布今年5月1日起强制私人医疗机构公开药品价格,旨在提高价格透明度,使消费者能够作出知情选择。然而,这项原本看似以民为本的政策却引发大马医药协会(MMA)与私人全科医生强烈反弹,甚至计划于5月6日发起名为“被背叛的医生:通往布城的漫长路”和平集会,以表达不满。
ADVERTISEMENT
为何一项标榜公平与透明的改革,却遭遇如此大规模反对?这场风波反映出政策推动与医疗现实之间的矛盾。医协认为,此政策仅提前一天透过《宪报》公告旋即上路,未经与业界充分磋商,令人措手不及。医协更强调,早前卫生部曾经承诺,将待全科医生的诊疗费用调整后再推行政策,但最终未有履行,反加深基层医疗界对政府诚信的疑虑。
此外,执法依据为《2011年价格管制与反暴利法令》(第723号法令),本为一般商品与服务所设,强行延伸至医疗领域,法律基础与适用性亦备受质疑。因为药品不同于一般消费品,其价格受进货成本、剂型、用量、病患条件与储存需求等复杂因素影响。强制标价可能导致病人误解价格差异为暴利现象,忽略诊疗背后的专业判断与个别处方的合理性。对小型诊所与社区药局而言,需为所有药物张贴价格表或标签,不仅人力与行政成本大增,也加重营运压力。
医协进一步指出,1998年私人医疗保健设施及服务法令(586法令)第7附表规定的咨询费标准颁布以来,33年未曾调整诊金,至今依旧以过时标准运作。在尚未解决收费制度失衡问题前,却强行实施药价公开,令业者感到被边缘化,缺乏政策支持与资源补偿,透明化沦为单向要求。
医协主张,涉及医疗服务的政策应在《1998年私人医疗保健设施与服务法令》下推动,而非引用商品导向的《价格管制与反暴利法令》。政策架构若不合时宜,将引起执法混淆与不必要的法律风险,使医疗专业处于不确定的合规压力之中。
长期而言,医协担心价格透明化会让病人过度重视“比价”,反而忽略治疗品质与医师专业建议,最终压缩诊所提供多样药物与服务的能力,危及整体医疗服务的多元与深度。若缺乏配套改革与适度补偿,基层医疗体系恐难以持续。
药品价格公开无疑立意良善,旨在压制医疗通胀、保障消费者的权益。但改革若脱离业界实况,缺乏沟通与制度配套,不但难以落实,反可能动摇基层医疗的可持续基础。政府在推动政策之前,应先处理长年积压的收费不公与法令适配问题,寻求与业界的广泛共识,在透明与永续之间,寻得真正平衡点。
(星洲日报。砂拉越。情怀大地。作者:许鲁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