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羽∕提供圖
肯雅蘭老社區不僅是棲身之所,更是當地居民的心靈歸宿。這裡每一條小巷,每一幅斑駁的牆面,都蘊藏著故事的記憶與情感。它見證了幾代人成長與變遷,早已成為歲月與人情交織的港灣,承載著無數記憶。然而,在全球化與城市化浪潮中,老社區的獨特價值常常被忽視。
ADVERTISEMENT
今年8月,古晉建築師及文史工作者與臺灣中原大學建築系師生共同發起“土地的協作—肯雅蘭集體記憶”協作項目。在項目協調人之一蔡羽的組織下,中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陳宣誠安排大學一批學生到訪古晉,對肯雅社區展開田野調查。
每逢週末開放展覽
在肯雅蘭園民眾聯誼會協助下,他們探討人和社區的關係,並於9月初舉辦一項同名社區展覽,每逢週末開放展出,為期一個月。
此項目不僅開啟研究肯雅蘭老社區變遷及其潛在價值的大門,也反映他們對這一片土地的深刻觀察與思考。
陳宣誠:帶領學生考察
讓集體記憶“可見”
陳宣誠認為,像肯雅蘭這樣經歷變遷的社區現象,在全球範圍內,尤其是華人世界,是非常普遍的。因此,他希望通過這次機會,帶領學生考察不同地區、土地及文化中的相似性與差異性,找到學習和借鑑的方向。
他稱,該項目不僅旨在通過學生實地研究與記錄,瞭解肯雅蘭社區歷史變遷和文化價值,也志在通過深入探索、記錄並保存當地社區特色,讓集體記憶“可見”。
“雖然社區面臨許多改變,但我們仍需認真記錄這些變化,以期找到適合方式進行傳承與發展。”
為學生布置3研究核心課題
陳宣誠為學生布置3項研究核心課題,首先是進行記錄,但並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繪圖或拍照記錄,而是著重在如何記錄那些正在逐漸消失的事物。
他希望學生能夠深入觀察,思考社區中的人為什麼逐漸減少?商業形態為什麼發生變化?有些地方為何人跡罕至?這個環境從過去到現在發生了哪些改變?這種記錄將幫助學生更好理解社區變遷中那些逐漸消逝的事物。
其次是讓學生理解“什麼東西發生了改變”。比如,以前年輕人會聚集在某個地方,為什麼現在他們卻選擇離開?再比如,過去建築師規劃的房子,原本是理想的狀態,但為了商業需要,店鋪外部結構被調整,導致原有設計的改變,這些都是所能看到的變化。
他稱,這部分重點在於觀察和理解這些改變過程,並需要探討如何記錄這些變化。
“第三個部分相對較難,涉及對舊事物、變化的事物,以及消失事物的記錄。接下來,我們需要思考如何將新的想法、思維、看法或做法引入到這個老社區中。”
他希望通過這3個課題,讓學生能運用不同媒介來進行呈現,從而更好表達和探索這些變化。
學生進行田野調查
記錄社區豐富空間特色
陳宣誠表示,在進行田野調查將近3個星期時光裡,學生對肯雅蘭社區領柚、住戶、店家和攤販進行訪談、攝影,並進行圖面的收集與繪製,記錄肯雅蘭社區豐富的空間特色。
他說,與此同時,學生還進行空間測量和拍照,記錄空間的使用情況,並拜訪當地建築師獲取基本建築圖紙。他們希望通過這些方式理解居住環境的變化。
“從建築的角度,我瞭解到早期肯雅蘭社區是低收入住戶集中地。對我而言,這種認知相當壓抑,因為這裡的空間其實有開放區域、綠帶和花園,按理說應該是不錯的居住環境。為什麼會被認為是低收入區域呢?這讓我產生很大疑問,這或許與當地的土地使用文化有關。”
因此,學生在第二階段開始從建築的角度分析房屋的變化,試圖發現建築空間與環境的關係演變。他們區分房屋在經歷了每個時期後的不同改變,探討這些變化如何影響生活方式、外部環境,以及消費習慣等。譬如,隨著超市的興起,市場經濟也開始出現轉變。
通過繪圖呈現觀察成果
進入第三階段,陳宣誠讓學生通過繪圖方式來呈現他們的觀察。他解釋,繪圖共分為兩種,一種是規範的建築圖,有助學生從建築師的角度理解最初建築規劃與環境的關係。另一種是展現集體記憶的手繪圖,詳細描繪每個店家的擺設和空間細節,捕捉這些物品和空間之間關係,探索它們所承載的情感與知識交流。
“手繪圖不僅展現建築的設計構想,也反映真實空間的使用情況,顯示店家如何在實際操作中逐步調整和擴大他們的經營空間。這個變化對我而言,是肯雅蘭社區一個重要的記憶景觀。同時,也是個非常獨特的探索過程,我希望學生能用他們的視角介入這個地方,構想未來的可能性。”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