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些學者和文化界的朋友來訪,經常聊起石隆門華工事件,如果時間允許,我會把他們帶到石隆門老帽山,探訪華工遺址,在歷史現場展讀這一頁歷史篇章。

提起老帽山,很多古晉人也未必知道其確切位置。它距離現今的石隆門鎮不遠,就位在聞名的碧湖(Tasik Biru)隔鄰,散佈著一些民房,是個寧靜的住宅小區。然而在1857年以前,這裡曾經是十二分公司的地盤,最高峰時領導著超過四千名華工在此採金,後來在華工事件爆發後慘遭布洛克的軍隊屠城,留下一筆血腥記錄。
ADVERTISEMENT
老帽山最著名的遺蹟,就是那兩面年代久遠、黝黑的鹽木板,這是十二分公司的旗杆夾。儘管歷經百餘年歲月,依然堅硬如鐵,硬是為華工事件留存重要的證據。

要說這段故事,還得先回溯到18和19世紀,很多客家礦工南來婆羅洲後,聚集在西加里曼丹地區,成立多個華人公司,從事採金活動。這些華人公司如蘭芳公司、大港公司、三條溝公司等,都擁有自身的武裝力量,以保障自家的地盤和利益。
同個時期,荷蘭也在加里曼丹建立勢力,自19世紀初開始和各個華人公司交戰,致使部分礦工逃離,翻越邊界線進入砂拉越。其中有一批來自三條溝公司的礦工,就在1830年代抵達石隆門,最初在新山(Pangkalan Tebang)地區採金,後來由於當地礦藏有些,乃移動到帽山一帶,併成立十二分公司,以這裡為採金重地。
不久後,詹姆士布洛克也在砂拉越建立白人拉惹政權,以古晉為據點。帽山十二分公司位在砂拉越河上游右手港,而布洛克政權則在較為下游處,距離並不遠,兩大權力中心隨著帽山礦工人數在1850年代暴增後,產生不安和更多摩擦,終於在1857年隨著帽山華工攻打古晉布洛克住所後,爆發衝突,最後以帽山屠城告終,史稱華工事件或華工起義。
殘損旗杆夾是最重要物證
經此一役,十二分公司全面瓦解,帽山古鎮湮沒在荒草中,這段歷史要到了20世紀才被書寫下來,而殘損的旗杆夾是最重要的物證。
多少次站在旗杆夾旁邊和學者們談論華工事件,對於早年十二分公司的公司屋究竟應該位在旗杆夾的哪個方向,大家都只能推測,難有結論。旗杆夾的對面,有一座天師龍宮廟,廟內懸掛著光緒年間的百年匾額,具體建廟年份不詳。相傳天師龍宮廟是十二分公司領袖議事之處,華工決定攻打白人拉惹時,600先鋒壯士就在這座廟前舉行誓師大會。

介於旗杆夾和天師龍宮廟之間,自2006年也樹立一座劉善邦英雄紀念碑。根據華工歷史書寫,劉善邦是十二分公司的當家人,而華工事件的行動,就由劉善邦和王甲兩位領袖帶領,二者也在事件中先後犧牲。劉善邦英雄紀念碑稱劉氏為“開山始祖,反殖烈士”,而劉氏自1990年代也被砂拉越政府認定為民族英雄。
碧湖過去名為大巴力湖
離開老帽山後,轉個彎就到碧湖,那一泓翠綠又倒映著19世紀採金者的隱約身影。
碧湖是一座礦湖,過去名為大巴力湖(Tai Parit),源自客語。這裡曾經是石隆門重要的礦場,十二分公司礦工在19世紀開挖,採金活動在20世紀初喊停後,礦坑形成人工湖,也成就了今天的旅遊勝地。儘管在1990年,碧湖曾經二度開採,但僅數年之久就停工了,倒是當年湖水抽乾之際,讓我們見識到這座礦湖之深。

今天的碧湖也是地質公園,根據當局豎立的告示牌,這座礦湖除了產出黃金,當年也產出銻礦、水銀等,而其採金量累積達到1萬4175公斤。

此外,碧湖歷來有不少傳說,過去傳得最熱烈的包括湖中曾經出現水怪、金龜、石仙等;1979年此處也發生巴士墜湖的慘劇,導致多條人命的傷亡。
探尋石隆門採金之路,還有一處隱秘所在是新堯灣友蘭路小土丘上的善德廟,有人也直稱它為劉善邦廟。沒錯,廟的入口處即供奉著“劉公善邦神位”,廟的碑記提及這座土丘是當年劉善邦犧牲之處,因此坡眾乃建廟紀念這位開山始祖。

有意思的是,這座廟裡供奉的,除了有玄天上帝、老祖仙師、劉善邦和王甲,另有劉大伯公公和劉珍珍仙姑,據說是劉善邦的兄長和妹妹。

走訪這幾處華工遺址,總會在歷史現場有所感慨。歷史上的無數戰鬥,都出於爭奪資源,帽山的尋金路曾經帶來一時繁華,隨之而來的還要造成慘烈犧牲的苦難。人類的歷史故事,總是如此無奈的輪迴。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