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3,不止是一個數目,也不僅是一個日期,對西馬人,尤其是活在哪個年代,經歷過那段恐懼歲月的人,它是一道歷史留下的瘡疤。對因為這起歷史事件而失去親人的在生者,55年過去了,終究給不了他們一個答案,而真相,似近又那麼遠。
如果你對這段歷史完全不瞭解,《五月雪》對你就是一部抽象的藝術片。在古晉上映《五月雪》的第2天,我坐在包括只有我在內僅12人的戲院廳,冷咧的空氣也像是這部戲的市場反應。國際上憑憑得獎不意味票房大賣,相信導演張吉安也早有心理準備,在不合時宜的時代做不合時宜的事,叫好未必叫座,但求更多人勿忘歷史,嘗試理解經歷過歷史傷痛的人為何513被提起時不是絕口不提,就是欲言又止。
ADVERTISEMENT
電影放映的中途,2個年輕人起身離開,想來是似懂又非懂,只覺索然無味。這不就是55年來視為避忌,動輒就把513視為魔咒,當作一種警告的結果嗎?513在歷史課本著墨不多 ,漸漸的也就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再慢慢地到了下一代,513愈加糢糊了。
55年了,我們無法坦蕩蕩,也不能暢懷去談論這段過去。多個畫面需要被打馬賽克,幾個場景的對話中無故被消音了,如此的處理手法恰好也是說明了馬來西亞的現況。但退一步去想,也自我阿Q,這是一小步的進步,但願不久的將來,可以用更開放的心態去談,不是糾結在誰是禍首,而是給家屬一個交代。
數月前,我用很短的時間讀完了一本書《在傷口上重生:五一三事件個人口述敘事》。這是一件發生在我還沒出生年份的歷史事件,從口述歷史中,我感受到家屬那種外人不理解,唯獨自己懂的痛和哀傷。這道歷史傷痕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撫平,傷痕表面上看是沒了,內心的疤依舊。
電影很多情節用了隱喻的手法,但因為讀過這本書,電影的一些畫面讓我不期然與書中口述的內容產生聯想的畫面,也因此產生了共鳴。歌手萬芳在《五月雪》中內斂的演技,讓我認識到不一樣的萬芳。不能形容她是演得好,我深信是這一段歷史事件透過鏡頭和現場氣氛發揮的感染力,讓鏡頭前的萬芳彷彿就是罹難者的家屬,與家屬同悲同泣。當萬芳飾演的阿英觸摸墓碑上寫著“未知名亡者”的字眼,凝重的氛氛讓隔著屏幕的我也感覺沉重,揣想埋藏在黃泥士下的故人,當年也許只是恰好外出,只是去看了一場戲,就莫名其妙被奪走了性命。而他們的家人,一夜之間平白無故就得承受天人永隔的打擊,甚至連屍首都找不著,叫人情何以堪!
導演張吉安10多年來每年的513都到亂葬崗守候找機會和家屬聊聊,這份堅持非常不易。在別人認為是不合時宜,他用這部片子無聲在喚醒大家,歷史不該被遺忘。無論是歷史還是時間,沒有所謂的合時宜或不合宜,該做的、值得的,就勇往直前吧。
這部電影確實與我產生共鳴,甚至有一種沉重的感覺。回家後,又看了幾個和電影有關的視頻。歷史不該被遺忘。
(星洲日報.砂拉越.情懷大地.作者:何俐萍)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