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羅洲是世界第三大島,擁有古老的熱帶雨林,也有古老的民族信仰和文化。中國古籍為婆羅洲留下了浮光掠影,地理大發現時代的歐洲人也留下更多的記錄,為我們翻開婆羅洲這本神秘的大書。
ADVERTISEMENT
砂拉越面向南中國海,儼然一道婆羅洲的走廊,漫長的海岸線很早就迎來探索者和商人。19世紀中旬,英人詹姆士布洛克在這裡建立白人拉者政權,更多歐洲人開始深入秘境,貢獻了較為完整的史料,促成19世紀末砂拉越有了博物館的設立。
砂拉越的河道多,有如群蛇亂舞般漫流在深山密林間,各大部族聚落散佈其中,構成一張錯綜複雜的文化網絡。探索婆羅洲文化,成了旅行者的樂趣,而婆羅洲文化博物館的設立,正好作為探索的起點。
參觀過婆羅洲文化博物館的遊客都跟我說:這個館一天走不完!
這句話,也是我的實際體驗。
沉浸式體驗4萬年曆史
這是全馬最大的博物館,位在古晉市中心,有五層樓高,總佔地面積3萬平方公尺,要踏遍每個角落不能少了腳力。這個博物館不止空間大,時間跨度也大,超過4萬年的人類史,以現代沉浸式體驗的方式,為訪客提供浩瀚的資訊量。
自2022年開放以來,婆羅洲文化博物館已經吸引無數訪客,目前是古晉最不該錯過的景點。這座外觀以盾牌為設計概念的博物館,除了底樓是櫃檯、咖啡廳、精品店和講堂,主題展區分佈在二樓至五樓。
二樓是兒童展區,以“愛我們的河流”(Love Our Rivers)為主題,通過河流這條主線,呈現生態之美,提出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和具體方法。孩子們可以在這個展區體驗各種實體和虛擬遊戲,都是極富教育意義的活動。
展示砂原住民信仰習俗
三樓是個人很喜歡的展區“與自然和諧共處”(In Harmony with Nature),採用從低到高——沿海、森林到高原的故事線,展示砂拉越各大原住民的信仰和生活習俗等。如果你對“萬物有靈”的古老泛靈信仰感興趣,這個展區特別值得玩味。
四樓從尼亞石洞考古出土的4萬年前人骨開始,說一個“時代變遷”(Time Changes)的故事。我們看到新石器時代的各種文物,看到帝國時代的印度教、佛教和伊斯蘭文明,以及近現代文明,故事一直講述到二戰及戰後的反帝反指浪潮。值得一提的是,1950年代尼亞石洞的考古發現震驚世界,為婆羅洲人類史研究提供極為重要的資產。同一個時期在山都望三角洲地區的考古活動,出土了唐宋時期的陶瓷器、鐵渣和墓葬,大批文物也展出在博物館中。
視聽民俗活動傳統工藝
最高一樓的主題是“慾望之物”(Objects of Desire),涉及歷史悠久的陶瓷器買賣,以及各族的紡織與手工藝技術,展品絢爛多彩,讓人思考慾望和人類進步之間微妙的關係。
各個展區也提供視聽設備,可以通過短片認識一些民俗活動和傳統工藝。如果走累了——畢竟空間實在太大,不妨在各個大熒幕前坐下觀賞不同的紀錄片,或者在大廳稍事休息,透過落地窗俯瞰老城區的風光,享受當下的靜謐。
當然,底樓還有咖啡廳,並售賣一些具特色的食物,可以在這邊吃個午餐喝杯下午茶什麼的。精品店也是應該逛逛的,售賣各民族的手工藝品、文創精品、土產和文化內容的書籍。
舊館拍照打卡 旅途加分
我建議在參觀婆羅洲文化博物館的時候,也不忘在博物館園區附近走動,可以有意外收穫,為旅途加分。
越過婆羅洲文化博物館旁邊的天橋,就抵達了舊館,這是砂拉越最早的博物館,曾經享譽東南亞,甚至被譽為東南亞最好的博物館之一。
這裡必須說說砂拉越博物館的歷史。
砂拉越第二代白人拉者查爾斯布洛克(Charles Brooke)早在1860年就萌生設立博物館的想法,並且在1878年相中一片華人老義山,就用以地易地的方式換來作為建設博物館之用。在1886年,拉者在砂拉越河邊甘蜜街設立了臨時博物館,隨後當博物館工程完成後再遷移過去。耗資$22,480的砂拉越博物館正式在1891年開放,到了1911年進行擴建,成了今日所見的模樣。
儘管在婆羅洲文化博物館開放後,舊館被冷落一旁,至今還未重開,不過去年剛完成修復的舊館,確實是一座非常美麗的維多利亞時代建築,是拍照打卡的好地點。
普南族墓柱豎立舊館前
在舊館的前方,眼尖的你還可以發現高高豎立著雕刻精美的普南族墓柱(Kelirieng),是1925年從拉讓江上游的部落運過來的。墓柱是普南族獨特的墓葬平臺,高處刨空的部分放置葬甕,這是望族才能享有的哀榮。
此外,舊館後方的博物院公園也是散步的好地方,這裡零星遺留著一些古墓,甚至可以發現咸豐年間的墓穴。公園裡還有一座英雄紀念碑,以及古樸的音樂亭和八角亭,在不同品種的花樹間行走其中,有時還會邂逅淡淡的花香。
沉浸在花香中,一回神,夕陽已經跳躍在婆羅洲文化博物館的金色屋頂上,又一天過去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