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你好!我有嚴重的拖延症。我總是完成不了我想要的目標。我每次都告訴自己,我得制定一個計劃,一步一步來,但總是紙上談兵。
我有糖尿病,醫生建議我得改變生活習慣,比如健康的飲食和運動。但是我只買了健身器材,一次都沒有使用。我總是告訴自己我還有時間,明天開始還來得及。而且之前我嘗試過跑步,但沒有達到我理想的目標;讓我感到失望。
ADVERTISEMENT
此外,主管交代我的工作,我總是最後一分鐘才做完,工作質量也不好,也常常被主管責罵。我總是覺得我還有時間,無論拖到多晚,最後我還是能完成任務。這樣惡性循環的生活和想法讓我感到焦慮,每天都活在緊張的氛圍裡。我很想改變,想要控制自己,讓我的生活更加有效率且有健康的身體,我能怎樣才能改變我的拖延習慣呢?
拖延者
3道題問自己 揮別消極態度
親愛的拖延者你好,感謝你的來信!
從你的信件中感受到你的焦慮與無奈,明明已經有計劃且已嘗試,但是到最後你還是走上你的老路。不過你認知到自己的問題並努力嘗試解決問題,這是很棒的。現在讓我們一起來談談拖延習慣背後的原因和一些方法。
1.探索自己的心理舒適區
在我們談如何改變行為前,我們先來談談改變到底是什麼。改變就是創造新經驗,用新經驗來代替舊經驗的過程。那為什麼改變這麼難?很多時候我們認為不能改變的理由是自己意志力不夠堅定、行動力太弱、覺得自己做不到,太困難。有時,我們也會把不能改變的理由推給環境,總覺得自己太忙沒時間,甚至一躺床就太舒服了不想動等等。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理舒適區。當我們已經發展一套面對問題的適應模式時,人就會在這種模式中感到舒適。而改變會要求你放棄這舒適模式,去使用另一種適應模式。這讓我們感到焦慮,因為走出舒適圈後是未知的事。
此外,改變也需要直面自己內心真實想法和感受。一旦看懂自己的想法,改變就容易多了。
首先我們得花點時間瞭解自己內心的期望。從你的傾訴來看,你內心期望可能是
1.我想要平均的分配任務,不想要在最後一分鐘才完成任務。2.我有時間運動,以養成更健康的生活習慣。
確認了自己內心期待後,我們下一步驟就是進行自我探索。你可以問問自己:“若我繼續拖延或保持原來的生活習慣,對我來說,能有什麼好處?”或者“如果不這樣做,我所擔心的最糟糕的事情是什麼?”
最後,我們可以用自我探索的結果來了解我們藏在心裡的假設思想。拖延者,你的假設思想可能是:“我能力只到這裡,不管我怎樣做主管都不滿意我的工作成果,我不能接受被責罵後,他人在我背後的指指點點。”和“我運動,就減少了我的娛樂時間。還是躺著比較舒服,而且現在開始運動也未必會成功。明天再開始運動吧。”
拖延者,其實當我們再深入思考這些假設思想,我們就會發現這些假設思想反映個人的自我形象“我是個沒有能力的人,我是個失敗者”。而這樣的負面自我形象會影響你沒有動力改變,因為你認為他人的指指點點或者運動後,沒養成更健康的生活習慣都證實了你是個沒有能力的人,是個失敗者。
2.自我洞察
當我們覺察到自己內心的假設,就是改變的第一步。因為當覺察到內心的假設時,這些假設就被帶回我們的意識中,接受理性的拷問;我們認知到自己的問題,對我們的影響就減少了一些。接下來我們可以對我們內心的假設提出一些反省。我們可以問自己,“最後一分鐘做完的工作,我真的滿意嗎?”、“一次失敗代表我沒有能力嗎?”、“是什麼讓我耽溺在拖延的循環中?”、“面對焦慮感,我一路是怎樣走過來的?”等的反思問題。透過一些反思,你會發現原本根深蒂固的假設,其實沒有想像中這麼有說服力。
3.驗證自己的假設,創造新行為
當我們的假設產生鬆動時,我們可以像科學家一樣,驗證自己的假設是否正確或者在什麼情況下成立。打個比方,你可以嘗試主管在吩咐給你任務時,提早把工作交上。接下來你可以對比之前拖延的經驗和提早把工作交上的經驗,是否感到更加輕鬆和有效率?你也可以觀察主管真的會批評你嗎?可能你會因此更加有效率和感到成就感;主管也沒有批評你。當你的假設慢慢鬆動,改變就可能發生了。因為新的行為總是在對照中產生的。
拖延者,改變需要勇氣,有時也會遭遇到一些困難,但是當你在把自己變得更好的路上堅持和努力,就可以遇到更好的自己。如果你覺得改變還是很困難,歡迎你撥電到我們的輔導機構尋求專業的輔導幫助以及支持。祝福你!
傾聽您輔導信箱主持人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