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积为2254平方公里的加拿逸县,是一个平静淳朴的河岸小镇,人口不多,发展缓慢。加拿逸镇流传着至今仍是个迷的民间传说,也有早期入侵者,或战争时代留下的历史遗迹、古老的教堂与神庙等,为小镇增添独特的风采。
根据加拿逸县议会官方网站提供的资料显示,加拿逸(Kanowit)的名字来源于很久以前住在当地的“Kanowits”少数民族,这个强大而勇敢的民族今天已失去踪迹。
ADVERTISEMENT
据悉,当时“Kanowits人”居住的村庄,被称为甘榜贝迪尔(Kampung Bedil),从加拿逸镇乘船沿拉让江行驶一小段路程即可到达。
目前,加拿逸主要民族有伊班族、华族、马来族、比达友族、马兰诺族等。
根据202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加拿逸于2020年的人口有2万4700人,包括男性1万2349人、女性1万2351人,其中土著占91%、华裔8.8%、印度0%、其他种族0.1%。
年龄方面,0至14岁是5800人(23.5%)、15至64岁是1万6055人(65%)、65岁及以上是2845人(11.5%)。
根据2020年的宗教信仰统计显示,当地穆斯林有1765人、基督徒有20955人、佛教徒1465人、印度教16人、其他宗教32人、无宗教信仰467人。
曾是人拉惹时期行政中心
加拿逸在砂拉越历史里曾是行政中心,加拿逸主要地标艾玛堡(Kubu Emma/Fort Emma)是证据。艾玛堡是白人拉惹时期建筑的堡垒,临拉让江而立,作为一个军事抵御据点,后来充当行政中心。
据历史记载,艾玛堡修筑于1851年,其堡垒名取自砂拉越第一位拉惹詹姆士布鲁克(Rajah James Brooke)妹妹的名字艾玛布鲁克(Emma Brooke)。兴建堡垒是为了防御当时住在拉让江沿河,以及上游地区的伊班族、马兰诺族及其他对手的攻击。
时过境迁,砂拉越博物院局在2020年7月份举行“加拿逸艾玛堡(修复及提升计划)移交仪式与米灵骷髅迁移仪式”活动下,艾玛堡垒目前已成为加拿逸遗产博物馆(Muzium Warisan Kanowit)。
艾玛堡外围已获得全面改善及美化,与以往截然不同,尤其建造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超大标志牌板“KUBU EMMA”,吸引不少民众和游客拍照打卡。
在“1993年砂拉越文化遗产条例”取代“古物条例”后,艾玛堡于1985年7月10日在砂拉越宪报上列为历史建筑物,保护艾玛堡垒作为一座重要的历史建筑,并努力保持建筑的原始结构。
加拿逸英雄纪念碑18人留名
为了纪念于1970年捐躯的12名边境侦察兵、一名在1969年殉职的华裔警员,以及在共产党游击队战斗中丧生的5名战士,设立在艾玛堡广场的“加拿逸英雄纪念碑”于2016年10月29日竣工。
12名边境侦察兵于1970年8月27日,在加拿逸双溪牛麻与共产党游击队战斗时不幸丧生,迄今已53年。该纪念碑也为纪念一名于1969年在加拿逸碌古(Lukut)执行任务时,不幸牺牲的华裔政治部警员,即伍长Kong Siew Long;以及在与共产党游击队战斗中丧生的5名战士,所有牺牲战士的名字都刻在纪念碑上。
纪念碑不仅是加拿逸新地标,也刻下了加拿逸的一段历史。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