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下载App
下载App
简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中砂

|
发布: 9:30am 21/11/2023

詹长孝:定期筛检 大肠癌早医治存活率高

肛肠外科医生詹长孝:大肠癌晚期的存活率非常低,年逾40岁者需做定期筛检,如果发现肠癌就可以趁早在第1期或第2期时就进行医治,提高存活率;或是在发现息肉后就切除,以避免息肉癌化的风险。

(诗巫20日讯)肛肠外科医生詹长孝指出,大肠癌是非常普遍及常见的癌症,也是每个人需要关注的健康问题,凡是超过40岁的人都应定期做大肠癌筛检,以预防肠癌。

“大肠癌晚期的存活率是非常低,因此我们必须定期筛检,如果发现肠癌就可以趁早在第1期或是第2期时就进行医治,提高存活率;或是在发现息肉后就切除,以避免息肉癌化的风险。”

ADVERTISEMENT

我国第2普遍癌症

詹长孝在林财耀服务中心举办的“昌明大马健康检验活动”上主讲大肠癌保健讲座时透露,根据马来西亚2007年至2011年及2012至2016年最常见的10大癌症统计显示,肠癌是第2普遍的癌症,排在第1的乳癌。大家必须对于这两种非常普遍的癌症给予关注,早期治疗的效果比较好。

“在性别方面,2012至2016年数据显示,女性面对的最常见癌症是乳癌,而男性是大肠癌。10年、20年前男性最普遍的癌症是肺癌,因为抽烟率的降低,肺癌病例也减少。而随着肠癌筛检率的提高,发现到的肠癌病例也比较多。”

他说,基于马来西亚人口普遍上较为年轻,因此患上癌症的人也比较年轻(超过40岁),而在人口老化的西方国家,50岁以上的癌症病患较为普遍。

晚期癌细胞扩散需化疗

詹长孝透露,肠癌分成4期,第4期已经扩散到肝、肺或骨头,一旦到达第4期是难以医治了,遗憾的是马来西亚人通常是很后期才做检查。

他说,诗巫医院在2019年至2022年的肠癌分期调查数据显示,第1期及第2期病患各占15%,而第4期肠癌病患高达33%,三分之一病患被诊断为肠癌时,癌细胞已经扩散。至于第3期有37%,换言之,晚期癌症病患共有70%(第3与第4期)。

“晚期肠癌病人需要进行化疗,化疗有副作用,若是有扩散的情况还需要特别的药物来治疗,这些药物价格也非常昂贵,治疗过程困难。”

息肉切除不会癌变

肠癌是怎么来的?詹长孝指出,大肠会长出小小的息肉,大部分的息肉是良性,但是当时间越长,息肉越来越大时就会变成恶性,成为肿瘤,并且扩散。

他说,从正常演变到癌症大约需要8年到10年的时间,如果在早期就做筛检,发现粪便有血,并进行大肠镜检查,发现大肠有长息肉,只要将息肉剪掉就好,无需开刀。息肉没了之后就避免日后的癌化风险,可以预防大肠癌。

“正常的大肠长出一个息肉需要几年的时间,当息肉切除后就不会癌变,但是如果继续让息肉留在身体里,几年过后它就会变成癌症。”

有家族病史每3年检查

詹长孝指出,大肠检查最重要的目的是预防大肠癌,另一个目的也是希望能早期发现,妥善治疗,提高存活率。

“若是家族没有大肠癌病史,通常每10年做一次的大肠镜检查就可以了。除非是家族中有大肠癌病患,或是有基因问题,有可能每3年做一次大肠镜检查。”

他说,如果及时发现及治疗,大肠癌病患的生存率还是很高的,反之再不切除,肿瘤就会变大,从第1期到第2期、第3期,有时还会造成大肠阻塞,当大肠阻塞时,通常需要进行化疗了。

有些病患没任何症状

詹长孝透露,三四十巴仙病患在确诊时,癌已经扩散到肺部、肝,有些病人在被诊断出患上肠癌时,他们并没有任何的症状,粪便没有血,肚子也没有疼痛,他们是因为眼白泛黄,或是呼吸有问题,在做了X光、电脑断层扫描后才发现是肠癌扩散。

“由此可见,肠癌并不一定有症状,有些病人并没有任何症状,因此做检查是必要的。”

詹长孝说,第1期大肠癌患者在5年内的存活率高达90%,但是若已经扩散到肝、肺的第4期的患者,5年的生存率只有5%至10%,约有33%至40%的病患是属于第4期,只有5%至10%的病患可以活到5年。

他指出,粪便隐血测试是大肠癌筛查的其中一种方法,大肠肿瘤会受到粪便摩擦而流血,血液附着在粪便排出。单用肉眼是无法看出红色的血液,因为有时血液会变成黑色。一旦检查结果呈阳性,验出有血,就必须做大肠镜检查,以确定是否正常或是有其他问题。

有症状做大肠镜检查

詹长孝说,根据马来西亚2017年大肠癌临床实践指南,如果病人出现大肠癌的症状,那就无需进行粪便隐血检查,而是直接做大肠镜检查。至于没有症状者,属于普通风险的就做粪便隐血检查,高风险或是中等风险则无需做粪便隐血检查,而是直接做大肠镜检查。

他透露,大肠癌的症状很多,其中包括粪便有血、排便习惯出现变化、排便不干净,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就直接做大肠镜检查。一般风险人群是指超过50岁,没有家族病史以及没有基因突变;高风险是家族有大肠癌病史、有基因遗传的人群。

詹长孝指出,砂拉越从2014年开始推动粪便隐血检查,不过当时只是有机会才进行,比如病人来到健康诊疗所跟进高血压、糖尿病病情时,护士会询问50岁至75岁,没有症状者要不要进行大肠癌的检查,如果同意就会做粪便隐血检查。

“2014年至2016年的砂拉越数据显示,粪便验出有血后进行大肠镜检查的病人当中,其中2%是长了息肉,7%被诊断出来患上大肠癌,比例是非常高的,在西方国家癌症的比例只有1%至2%。”

“昌明大马健康检验活动”大肠癌保健讲座吸引公众踊跃出席。

粪便隐血测试确诊比例高

“诗巫医院方面,粪便隐血测试呈阳性后进行大肠镜检查后确诊大肠癌的人有15%,比例很高。”

詹长孝透露,大肠癌的临床症状包括排便习惯的改变,比如通常一天排便一次突然变成一天排5次、10次,或是之前排出的粪便是一大条,现在粪便形状却变细变小。此外,排便不干净也是症状之一,病人一直有便意,但是却没有粪便排出。腹痛、在小便时除了尿液外会尿出粪便来、体重下降都是症状。

“另外,大肠癌的症状还有排便出血,有粘液排出。有些医生会告诉你排便有血是因为痔疮,在没有检查的情况下就直接诊断为痔疮,并且做痔疮的治疗是非常危险的,你可能因此错过发现大肠癌的机会。反之,来到医院检查时,我们会直接做大肠镜检查,确定大肠没有问题后,才治疗你的痔疮。”

詹长孝说,造成大肠癌的原因是不明确的,目前所知道的也只有基因变化及家族病史,其中最常见的就是遗传。此外,年龄越高,患上大肠癌的风险也越高。

我国华裔病例最多

“在马来西亚,男性的风险比较高,55%病例是男性,45%是女性。在种族方面,华人的风险最高,华人的病例比马来人、印度人加倍。此外,息肉有癌变的风险,经过大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后若是没有切除,过了几年之后就会演变成癌症。”

他指出,没有家族病史,没有基因变化的情况下,每30个人中有1个人会有大肠癌。当你有一个亲属患有大肠癌,那你的风险就会提高两倍;有两个亲属患癌,那风险就更高,6个人中就有1个。

詹长孝也说,很多人不大喜欢做大肠镜检查,因为需要服用泻药,在4个小时内喝3公升的水,对于很多人来说很有难度。大肠平均长度为80至100厘米,在检查时会用1.7公尺的管插入肛门,会引起感到不舒服,有些病人就因此排斥大肠镜检查。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