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部名为《奥本海默》(Openheimer)的电影,全片长达90分钟,上映首10天,全球票房即突破4亿美元。
ADVERTISEMENT
《奥本海默》没有冷场,剧情步步紧逼,最大原因来自克李思托夫.诺澜(Christopher Nolan) 的导演功力。换成其他人执导,票房不是凄惨冷清,观众也可能会哈欠连连了。
《奥本海默》的剧情源自真人真事,它环绕着主角罗伯特.奥本海默,也就是“原子弹之父”。我不想在本篇文章重复九十分钟影片的内容,反而鼓励诸位到电影院观赏。我仅仅想介绍以及解析影片中几个主要人物和我对他们的一些看法。
1.爱因斯坦
1939年,爱因斯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和另外一个物理学家联袂写了一封信给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警告他德国可能会利用原子能技术制作原子弹。就是这封信,触发美国政府启动了“曼哈顿计划”(Manhattan Project) 与纳粹德国进行军备竞赛。爱因斯坦是犹太人,也是和平主义者。他完全没有参与“曼哈顿计划”,因为他始终反对用原子理论来制造原子弹。美军于1945在广岛和长崎投掷了两枚原子弹,造成几十万日本人民伤亡后,爱因斯坦一直感到非常自责。
爱因斯坦以黑色幽默表达他对人类未来的担心:“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会用什么武器,但第四次世界大战将会用木棍和石头”,他担忧原子核武器将会摧毁人类文明。
因此,我个人认为爱因斯坦应该是影片的第一主角。虽然镜头不多,但是假如没有爱因斯坦写给美国总统罗斯福的那封警告信,可能就不会有后来的曼哈顿计划,也就没有广岛和长崎被投掷原子弹的历史事件。
2.罗伯特.奥本海默(Robert Openhaimer)
这部电影剧情简明,就是介绍奥本海默如何带领当时美国顶尖的物理学家和工程师,在新墨西哥沙漠的秘密实验室制造原子弹。原子弹成功引爆后,奥本海默顿时成了国家英雄。但是,当他听到广岛和长崎伤亡人数之后,他的面目表情是恍然的,目光呆滞。影片也重复地展现巨大的原子热能如何把广岛和长崎的人民摧残消灭,残酷的过程有如身历其境般投映在观众的眼里。最令我震撼的是,原子弹的爆炸通过现代音响设备传出的巨响,真的是震耳欲聋。假如各位想经历最逼真的原子弹爆炸的声音,真的要到电影院观看“奥本海默”,单单听那模拟原子弹爆炸声就值回票价了。
奥本海默后来极力反对研发杀伤力更大的氢气弹,因而得罪了美国政府。再加上奥本海默年轻时和左派组织频频来往,风流成性的他,许多女友也有左派背景,其妻子也曾经是美国共产党员。
面对当时苏联核技术进步的威胁,在1954年和1959年,美国政府通过2个所谓的听证会,就用“亲共”的理由把奥本海默的“国家安全权限”准证撤销。没有了这个准证,奥本海默从此就和美国的核试验和事业一刀两断了。
3.杜鲁门总统
这个总统出镜不超过5分钟,但是却把政治人物的冷血表达得淋漓尽致。话说,原子弹成功在广岛和长崎引爆后,总统接见奥本海默并热情洋溢地向科学家道贺。但是奥本海默却声泪俱下的要求总统放弃氢气弹实验,搞得会面气氛尴尬万千。总统也灰头土脸,会面时间不过几分钟就悻悻然地向总统府招待员说:“把这个哭娃娃(cry baby)送回家吧!”
根据纽约时报的报道,在2023年2月《奥本海默》影片公映前,拜登政府应景的宣布1954年和1959年的两个听证会无效,理由是这两个听证会是一个“有缺陷的程序”。这样的宣布也算是给奥本海默一个迟来的平反吧!但是,这也反映美国民主制度体系的虚伪。
题外话: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日本学者和历史学家常常质疑;为什么美国选择把两枚原子弹投掷到广岛和长崎,而不是德国?
美国官方的理由有两点:
第一: 第一枚原子弹成功试爆是在1945年7月16日,德国却已经在1945年5月7日无条件投降了。
第二,在冲绳岛战役中,美军死伤高达8万人,假如要解放全日本,美军牺牲的军人可能更多,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将没有办法向美国人民交代。影片《奥本海默》也清楚的说出当时美国政坛的态度。
日本学者和历史学家却不接受以上两个理由,他们认为美国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把原子弹投掷到德国,因为美国人和德国人都是白种人,虽然同种不同文。日本人则不同,他们是黄种人,不同种也不同文,可以当了实验品。
我们下一次有机会再讨论这个思考题;原子弹,白种人和黄种人。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