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蝦盛產季節又來了,對民都魯人而言,這是一個天氣酷熱難耐的讓人避之不及的季節,卻是漁民的良好商機,只要是靠河的市集都能見到人來人往的熱鬧畫面,幾乎人人都提著裝有毛蝦的橙紅色塑料袋,空氣中也充斥令人懷念的峇拉煎味道。
ADVERTISEMENT
毛蝦是生長迅速、生命週期短、繁殖力強、世代更新快、游泳能力較弱的小型蝦類,在生態習性上屬於浮游動物類群,在海面上就可看到水平面下滿滿的毛蝦在遊動。
毛蝦小販費扎說,毛蝦季節一般在元宵節之後開始。捕捉毛蝦可為原住民每年帶來可觀的收入,原住民稱毛蝦為“Urang”,一般人都稱之為“Bubok”,尤其是在丹絨基杜弄。
“民都魯的毛蝦對一部分人來說,從口感、味道與質量而言,和其他地方有些不同。”
數十艘漁船作業十分壯觀
費扎說,最佳捕捉毛蝦的海域在丹絨基杜弄到沙瑪拉如一帶。在捕捉毛蝦最高峰的時期,可以在海面上看到數十艘漁船在海面上作業的壯觀景色。
“如果用大網,一次撒網就可以捕獲大量的毛蝦。毛蝦在初產季節體積較細幼,適合用來製作峇拉煎(belacan),越靠近季節尾聲,毛蝦的體積就較大,因為繁殖力強生長快速,適合製作毛蝦膏(Cincalok)。”
費札笑言,在民都魯的毛蝦都以一個gantang(幹冬)來計算,從不按一公斤或兩公斤的重量出售。這是傳統上用來秤量米的重量法,一個gantang就是一個圓筒,也就相等於3.2公斤左右。
“毛蝦可製作許多能保存長久的食物,所以早期的原住民都是大量製作峇拉煎、毛蝦膏,也因為如此,售賣方式有所不同。”
不同民族有各自捕捉方式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捕捉方式,原住民和巫裔多數是使用細網,伊班族較習慣使用一種叫‘Paka’的網。這種網的兩邊由木棍固定住,再綁在船尾,然後啟動舷外引擎在海面轉圈,就可以將浮在海平面下的毛蝦一網撈盡。”
他說,每到毛蝦季節他就會與友人一起售賣毛蝦。“我朋友是漁民,但捉毛蝦是體力活,如果從出海捉毛蝦到上岸銷售,單靠兩三個人是忙不過來的,因為太累了。所以,我和另一人就負責岸上銷售的工作,朋友和另外幾人就負責出海捉毛蝦和分裝的工作。”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