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年學校年終假期即將結束,全國各地的中小學將於下週迎來2023/2024新學年開課。對於玩了整個假期的學生,開學對他們而言意味失去自由的作息,又將回到學堂上課日子。不過,教育總監日前宣佈新學年的首周不會有教學,採取的舉措是“寓教於樂”,好讓學生為接下來一整年的學習做好準備。
ADVERTISEMENT
開學“適應周”由教育部長法麗娜,事關2023年新學年開學,柔佛遇上大水災的問題,教育部決定在開學首個星期沒授課,而是進行迎新活動,讓學生與家長適應。乍聽之下,對學生和家長來說像是好事一件,因為沒有正式教學,師生和家長可互相適應新的教學環境。但實際上是有這方面需要嗎?
若說要適應校園教學環境,打從去年4月1日我國開始邁入地方流行病過度階段,全國各地學校已全面恢復實體教學,學生無需再輪流分批返校。在告別網課線上學習的日子後,不少教育工作者發現學生返校上實體課,出現愛睡、上課不專心成了常態,甚至老師授課及學生的學習成效出現不良影響。從去年4月復課至今年2月放假期間,相信已有足夠時間讓師生有過渡期。
新學年開學首星期的適應周對學生固然好,但需要的應該是小一新生和初入中學的新生。若因為有州屬面對嚴重水災,導致當地學校需展開必要的清理與修整工作的話,教育部大可直接針對受影響州屬災區來調整開學情況,不需要大費周章,要全國各州屬學子一起“共患難”,犧牲首星期的學習時間。
另外,全國學校新學年開課日,過去均落在1月,但在過去3年疫情導致學校開課日和假期出現變化。在全面開放和放寬防疫措施後,民間已掀起新學年恢復到1月的聲浪要求,特別是華文獨中、國際學校,甚至是大學單位也曾向教育部反映,因為展延學年的關係,造成這些教育機構在招生和收生方面大受影響。
教育部副部長林慧英曾指出,全國各校預計要等到2025年才能恢復1月開課。因為教育部有規定學校必須完成一年上課不少過190天,所以只能逐步調整。若新學年開課恢復1月,筆者相信是許多家長所樂見的,以配合私立學校、獨中等各方面的銜接。況且,學校行政的財務管理也是要在12月結算。事實上,教育部可以對此做出調整,包括犧牲或分階段縮短學校假期,以符合全年上課190天的規定。
(星洲日報.砂拉越.情懷大地.作者:許魯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