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學早前宣佈公眾投選2022年度代表字是“Goblin mode”,形容自我放縱、懶散或貪婪。因為冠病疫情限制解除後,人們不想回歸以前拼搏生活,選擇“躺平”,所以,中文也直接譯成“躺平模式”。
ADVERTISEMENT
但隨著ChatGPT迅速崛起,人們發現自己不能繼續躺平了!否則,總有天會被這個人工智能取代。剛開始的時候,人們對ChatGPT還是一片陌生,不認為它能發揮什麼作用,純粹只是噱頭。
不過,現在大家其實可以想像,有天自己在床上被一通急促電話吵醒,電話那頭是機器人,一開口就說公司決定把你開除了!
這並非是天方夜譚,而是現實生活隨時可能上演的“悲劇”。
第一次知道ChatGPT是一兩個月前透過國外科技達人YouTube頻道,他說2023年最值得期待產品之一是微軟注資數十億美元,堪稱是人工智能史上最大規模投資的ChatGPT,那時候他認為ChatGPT技術還有些不成熟,但相信很快會改進,甚至超越人們預期。
短短時間內,ChatGPT果然掀起革命旋風,國外開始有企業辭退員工,以ChatGPT取代人力,甚至有大學生用ChatGPT寫論文,差點矇混過關,可以說ChatGPT已在全球掀起驚濤駭浪。
現代許多人日常生活離不開谷歌,尤其是學生或工作者要通過谷歌查資料,ChatGPT不僅具備搜索功能,它比谷歌更勝一籌的是互動性,因此也被稱為是聊天機器人。
國外專家斷言,ChatGPT可以馬上取代一部分人類的職業,尤其是金融、法律、傳媒和電腦行業將首當其衝。甚至有說法認為教師工作也可以被ChatGPT取代。
雖然ChatGPT在知識方面仍存在缺陷和不準確之處,但它可以輕易改進及迅速吸收新知識,它甚至可以作為語言學習軟件,幫助人們學習外語。
客服人員是最直接的“受害者”,很快各企業的客服人員將會被人工智能取代,所有來電或是文字洽詢都是由機器人處理,ChatGPT的誕生將加速這個進程。
樂觀者認為人工智能永遠取代不了人類,尤其是情感,在新聞和文章加上情感,會更有人性化,輕易滲透人心,這是人工智能或聊天機器人無法做到的。但是,對於無需情感呈現的工作或作品,人工智能化已經箭在弦上。
也有人認為,科技的發明就是讓人類的生活更方便,所以,ChatGPT和其他人工智能誕生就是讓人們更舒適地躺平。這邏輯似乎有一定道理,但越來越多“血淋淋”的例子顯示,現在的前浪死在沙灘上,不是因為後浪,而是AI!
由此可見,科技不完全是教人們躺平,而是帶來更慘烈的競爭,告訴人類必須不斷提升自己,讓自己駕馭科技,而不是被科技取代。
(星洲日報。砂拉越。情懷大地。作者:傅盛發)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