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盛發:記憶中的過年



小時候看過一本書,內容講述城市長大的小孩到鄉下親戚家過夜,有天清晨,鄉下生活的表弟說要餵雞吃“雞飯”。城市小孩很驚訝,問說雞都是天天吃雞飯嗎?
ADVERTISEMENT
表弟說:“沒錯啊,天天都要餵雞吃雞飯,不然它們吃啥?”
城市小孩:“哇!原來雞是這麼幸福,我要媽媽每天打包雞飯給我也不行啊!”
他往雞寮一看,原來所謂“雞飯”,是大人昨晚吃剩的剩飯剩菜,倒在地上讓雞群吃。
這是真實故事,在手機和網絡還沒有普及的年代,城市和鄉下小孩接觸的資訊不同,出現這樣的思想差異一點也不奇怪。
還有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情節,是新加坡電影《我們的故事》中,3名華巫印中年男人決定要成立反對黨參加大選,其中巫裔大叔說,時代越來越進步,但“甘榜精神”卻逐漸消失,城市中每個人都忙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自顧門前雪,人與人之間變得越來越冷漠。他很懷念以前甘榜的歲月,有很濃的人情味,大家互相照應,彷彿是一家人那樣親密。
這次過年,想起上述故事與情節。若從小到大都是在城市生活的人們,對這些可能沒有很深刻體會,但若是小時候曾在鄉下生活,後來搬到城市,就會深刻體會城市與鄉下的不同,尤其是過年。
以前鄉下或華人新村的過年,小朋友會成群結隊去拜年,村裡每家每戶即使彼此間沒交情,但也都會知道彼此,不會全然陌生,所以,小朋友上門拜年,大人都會送上年柑或一些年餅,家境較富裕者,甚至會送上小小紅包,讓小孩們感受過年的歡樂。
一些感情較深厚的左鄰右舍,也會互相送上年菜,年柑或汽水,把禮尚往來精神發揮得淋漓精緻。
後來,城市化發展越來越快,年輕人大多選擇在外打拼,老一輩也一個個離開人世,那些曾經的濃濃過年人情味逐漸變淡,一些畫面也成為心中記憶。
許多城市的人們,和鄰居的對話一年都不到10次,有些甚至過了10多年,都還不認識住在同個巷子的鄰居。也或許,對現在的小孩來說,過年等於紅包、煙花和放假。
而長年被生活壓力壓得喘不過氣的大人們,過年要承擔的事實在太多,自己的家庭不說,還有親家孃家,樣樣要滿足。照顧這些遠親都備感吃力,怎還能向近鄰獻溫情?
那些純樸和“甘榜精神”,離我們越來越遠。沒有對錯,只是有點可惜。
(星洲日報。砂拉越。情懷大地。作者:傅盛發)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