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盛发:记忆中的过年



小时候看过一本书,内容讲述城市长大的小孩到乡下亲戚家过夜,有天清晨,乡下生活的表弟说要喂鸡吃“鸡饭”。城市小孩很惊讶,问说鸡都是天天吃鸡饭吗?
ADVERTISEMENT
表弟说:“没错啊,天天都要喂鸡吃鸡饭,不然它们吃啥?”
城市小孩:“哇!原来鸡是这么幸福,我要妈妈每天打包鸡饭给我也不行啊!”
他往鸡寮一看,原来所谓“鸡饭”,是大人昨晚吃剩的剩饭剩菜,倒在地上让鸡群吃。
这是真实故事,在手机和网络还没有普及的年代,城市和乡下小孩接触的资讯不同,出现这样的思想差异一点也不奇怪。
还有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情节,是新加坡电影《我们的故事》中,3名华巫印中年男人决定要成立反对党参加大选,其中巫裔大叔说,时代越来越进步,但“甘榜精神”却逐渐消失,城市中每个人都忙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自顾门前雪,人与人之间变得越来越冷漠。他很怀念以前甘榜的岁月,有很浓的人情味,大家互相照应,仿佛是一家人那样亲密。
这次过年,想起上述故事与情节。若从小到大都是在城市生活的人们,对这些可能没有很深刻体会,但若是小时候曾在乡下生活,后来搬到城市,就会深刻体会城市与乡下的不同,尤其是过年。
以前乡下或华人新村的过年,小朋友会成群结队去拜年,村里每家每户即使彼此间没交情,但也都会知道彼此,不会全然陌生,所以,小朋友上门拜年,大人都会送上年柑或一些年饼,家境较富裕者,甚至会送上小小红包,让小孩们感受过年的欢乐。
一些感情较深厚的左邻右舍,也会互相送上年菜,年柑或汽水,把礼尚往来精神发挥得淋漓精致。
后来,城市化发展越来越快,年轻人大多选择在外打拼,老一辈也一个个离开人世,那些曾经的浓浓过年人情味逐渐变淡,一些画面也成为心中记忆。
许多城市的人们,和邻居的对话一年都不到10次,有些甚至过了10多年,都还不认识住在同个巷子的邻居。也或许,对现在的小孩来说,过年等于红包、烟花和放假。
而长年被生活压力压得喘不过气的大人们,过年要承担的事实在太多,自己的家庭不说,还有亲家娘家,样样要满足。照顾这些远亲都备感吃力,怎还能向近邻献温情?
那些纯朴和“甘榜精神”,离我们越来越远。没有对错,只是有点可惜。
(星洲日报。砂拉越。情怀大地。作者:傅盛发)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