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最近不知為什麼感覺總是提不起勁做事情,公司項目排隊等我去處理,我也知道這些事很重要,需要我優先去處理,但是很常時候我只想坐著找其他事情做,回到家也只想躺著什麼都不做,想再休息一會兒,就拿起手機玩或看電視劇,心想等一下再專心做,結果事情又拖延到第二天了。
ADVERTISEMENT
每次可能接近期限的時候,我才會匆匆忙忙去完成。每當這種時候,我會告訴自己下次要早點規劃時間去完成,就不會這麼匆忙又壓力了,然而下一次又陷入一樣的局面。
我曾找朋友談自己這樣的情況,朋友說我就是懶惰為自己找藉口,有時間玩手機,怎麼沒時間去做該做的事呢,當下覺得心裡不是滋味,因此想請教主持人,我要怎麼幫助自己可以不再懶惰呢?
Melissa
——
探討4因素.3方法改善
Melissa你好,反覆陷入拖延的怪圈中,讓你感到很是無力又無奈。的確,常常我們會簡單又快速地將這種拖延行為解釋為懶惰,但其實拖延背後的原因並非是懶惰,而是有更深層的問題。
我想大部分人都清楚知道拖延會帶來的後果,那麼既然如此,為什麼大多數我們還是選擇陷入拖延當中呢?心理學家一般將拖延視為一種逃避行為,“想用感覺良好去逃避”的應對機制。它通常發生在人們害怕、焦慮、或是有重要的任務等著他們的時候,為了擺脫這種消極的感覺,人們就會想辦法拖著,比如打開一個視頻,或者開始打遊戲。簡單來說,拖延將一個人從他不舒服的地方,暫時拉回到舒適圈,但不幸的是,最終還是要回到現實。或許你應該問自己,“我到底在逃避什麼?”,以下提供幾個可能性供你參考,希望可以給予你一些想法,好讓你可以對自己目前的狀態有深一層的瞭解。
拖延背後的心理因素
1.害怕失敗
害怕自己表現不夠好,比如我沒把簡報做好,上司會認為我不好,就不器重我。往往將自己的表現和自我價值綁在一起,認為若提交出去的成果無法達到自己想要的水準,就寧可不做或是拖到最後一刻,這樣即便最後的成果不完美,也能安慰自己只是時間不夠而已。
2.害怕成功/害怕被期待
害怕自己在第一次表現過於傑出,導致其他人期望自己每次都可以表現得這麼好,甚至給自己更多責任,於是選擇逃避成功。另外,有些人也擔心成功後的自己需要面對更多壓力,比如自己的成功會威脅別人,或破壞關係,儘量避免自己有積極的表現。然而,成功與人際關係,並非只能二選一。
3.需要休息
現代人好像生活在一個狀態中,似乎得做些什麼,才覺得生活有在前進,對於停下來會感到慌亂。儘自己每天生活的責任,努力工作的確很重要,然而當我們沒有能力讓自己處在一個安靜的狀態,或是時刻感到焦慮不安的時候,這正是告訴著你是時候該停下忙碌的腳步,稍加休息,好好給自己的身心靈充電一番。
4.缺乏動機
因為對眼前的任務缺乏動機與熱情,不知道自己為何而戰的心態,而衍生出推拖的行為。
哪些方式來改善
1.大掃除時段:在書桌放上一張等待處理列表,只要你想到任何待辦的生活瑣事,就將之一一寫在上面。每週設置一個大掃除時段,等到這個時段,再把這些事情一次過解決。這樣可以避免你在趕任務報告有理由拖延,也讓你的大腦不再害怕忘記這些事,把注意力放在手邊最重要的事情上
2.安排娛樂時間:這裡的娛樂時間不是在工作時候的忙裡偷閒時間,而是真的特地安排一個時間是給自己可以完全娛樂放鬆。通常出自於內疚,我們不敢給自己娛樂時間,但也正是不給自己休息時刻,就以為自己有很多時間,這種心態容易衍生出拖延的理由。讓自己置身於兩段假期中間,你會更加有效率,也能減少拖延的動機,同時又可以讓自己停下腳步好好充電。
3.設定任務時間:通常我們知道目前手上需要最先處理的是什麼,但就是剋制不住自己在開始之前做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比如滑手機或打開短視頻,認為這些小事情需要的時間很短,而且能立即看到結果,這些結果又不具有好壞之分。既然如此,那為什麼不把自己重要的任務也賦予這些特性呢?拿出鬧鐘設定15分鐘至1小時,告訴自己,等鬧鐘響了之後,你就可以去玩手機10分鐘,讓自己知道即便手上的事再怎麼折磨自己,就是一個能預期的時間。
最後,面對拖延症,心理狀態上的轉化是最為重要的。你可以根據自己的狀態,看看自己拖延的背後,更多是出於上述哪一樣的心理因素,好對症下藥。總的來說,拖延並非單一是時間管理出問題,或是個性瑕疵,而是帶有心理綜合因素來考量。以上有限的資訊希望可以幫助你對於自己的狀態有多一層的認識,若你想深入瞭解或針對其中一部分,鼓勵你尋求附近專業的協助。
傾聽您輔導信箱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