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人来自福建诏安县,原属福建漳州府。诏安人在砂拉越的历史可追溯至19世纪初。田考是诏安人第一代南来的华人侨领之一,因为他的号召,加上在诏安县的生活清苦,越来越多诏安人南来砂拉越谋生。
ADVERTISEMENT
诏安人19世纪初来砂
在砂拉越诏安会馆主席拿督陈日枝的记忆中,古晋的实加玛是早期诏安人的聚居地。当时的诏安人主要在码头当工友,也有部分在建筑工地当工人,少数的诏安人参与农业和养畜业。
在生活逐渐稳定下来后,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子女必须接受良好的教育,以便将来才有更好的发展。当时南来的部分华侨是受过教育的有识之士,因此先贤把他们召集起来,创立启智学校,即是中华小学第五校(五小)的前身。五小已有99年的历史,从它创立的年份,可追溯诏安人南来砂拉越扎根已有超过百年的历史。
当年启智学校创立后,也不止为诏安子弟提供受教育的机会,也为其他乡属的子弟敝开求学问的大门。
诏安人在砂拉越努力打拼,如今在各领域都有不俗的表现,无论是在工业、运输业、建筑业、商界和政治领域等,都不乏佼佼
者。
早期过年喝“Pop水”
诏安人的新年习俗和其他福建人也大同小异。农历新年来临前,家家户户都会打扫住所的四周环境,制作糕点准备过年款待亲朋戚友,而部分的糕点也逐渐融入本地元素。例如烤鸡蛋糕、制作蛋卷(Kuih Sepit)和番婆饼(Kuih Bangkit)等。
陈日枝回忆,儿时只有农历新年才会喝到汽水,也是古晋人习惯称的“Pop水”,长辈也也会帮孩子准备一两件新衣服。
但陈日枝说,当年家境清苦,校服就是新年衣,父母也认为新年穿后,平日上学也可以穿。
可让食物保存更久.猪头皮鸡鸭多熏制
诏安人极为重视除夕夜的年夜饭,这一餐必须丰盛,让家人都吃饱喝足。同时,农历新年也会准备年糕,寓意步步高升,日子越来越好。
诏安人的特色年菜包括熏猪头皮、熏鸡或熏鸭。肉类食材以熏制为主,主要是年夜饭除了要吃饱,也需要留下一部分,代表年年有余。这些传统美食离不开“熏”,也是因为早期的家庭都没有冰箱可存放,以熏制的方式,可让食物保存更久。
古早味的熏肉主要选用大锅,将生肉放置在锅内,加上糖和甘蔗,再用火熏到肉熟透。现代化的制作方式,则是先把肉煮熟后才熏,这不但可保持肉的鲜嫩,也减少制作时间。
至于为何爱吃猪头皮,陈日枝解释,当年普遍的诏安人都不富裕,猪头皮比起猪肉的价格相对便宜些。至于鸡鸭,多是
自己饲养。从这点不难看出,诏安人持家有道,节俭过活的美德。
年菜少不了油炸美食.肉卷食材丰富“澎派”
另一道诏安特色美食是肉卷。肉卷的材料包括虾、猪肉、马蹄、青葱等,再用豆皮包裹,油炸而成。
有些家庭在制作肉卷时会加入五香( 香料)调味。肉卷的食材丰富,也带有“澎派”的美意。在早年的社会,食油非常匮乏,能在过年吃上油炸的食物,对一家人来说是非常难得。因此,诏安人的年菜上有不少油炸的美食,如炸肉卷、炸虾枣和菜饼等。
“焖饭”诏安特色美食
“焖饭”也是广为人知的诏安美食。农耕社会,家家户户多 会种菜,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就会用蔬菜和米一同焖煮,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道特色美食。
初一吃糖水面线.晚辈向长辈拜年
大年年初一早上,诏安人会吃糖水面线,寓意这一年平安顺利,日子过得甜甜蜜蜜。吃了面线,晚辈就会和长辈拜年,长辈也会派压岁钱给晚辈,传递祝福之意。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