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中醫的辨證論治學中,寒、風、暑、溼、燥及火,視為6種致病因素之一,簡稱“六因”,也是“外因”,屬於外來環境或季節性致病因素。
別輕視這“六因”對人體機制的影響,長年累月,嚴重將引發“大病”,難以治癒,所謂“小病不治,大病難醫”。
古晉中醫師公會會長何錦隆重點提醒,中醫是預防科學,中醫秉持“上醫治末病”的醫治理念,千萬不要等到病重才醫治,應在疾病初期就趕緊治療。現在很多疾病和腫瘤,在中醫理論上多數與寒氣有關。
“上醫治未病”的概念源自《黃帝內經》。“治”,為治理、管理的意思,所謂“治未病”,就是能先洞見疾病,採取預防性治療,減低發病或病情轉變可能; 抓緊“治未病”先機。
他說,生活在熱帶氣候地區的人,與長年或季節性寒冬的國家相比,受到外來寒氣入侵體內可能性非常低。但因生活作息與飲食習慣改變,致使生活在熱帶氣候地區的人也受寒,這就是人為因素。
■人體有抗寒驅寒本能
何錦隆指出,其實人體是有抗寒與驅散寒氣本能,可是對體質虛弱、氣血不足者,就容易造成寒氣外感或內生。寒氣久聚體內也會進一步導致身體氣血運行不暢,身體逐漸更虛弱。這是惡性循環,身體越弱,驅寒能力越弱。這個時候最好可以用中醫辨證論治中藥調理,輔助身體將寒氣驅散,使身體達到中醫所說的陰平陽秘,就是身體達到健康平衡狀態。
“我們現在的生活環境,一般外來引起的寒氣,如淋雨及吹風,最後就會引起感冒,這只是最普遍病症。寒氣所引起的感冒,一般普遍病症是發冷、骨頭痠痛或四肢抽痛。”
寒氣有兩種特性
何錦隆解釋,寒氣分為寒主收凝及寒主收引兩種特性。寒主收凝致使氣血循環不順暢,從而導致多種疾病產生,包括關節疼痛(風溼、寒痺)、腸胃病(腹瀉、慢性胃炎);寒主收引是寒氣待在體內太久,凝結在筋脈,長期下來,可以致使骨頭變形,伸屈困難。
何錦隆強調,寒氣長年累月累積在人體,最嚴重不排除引發腫瘤,引發腫瘤的時間長短因人而異。至於人為因素而致的寒氣,他舉例如喝冷飲、寒性食物及空調等。
“有個病人從事冷藏工作,長期必須進出冷藏房,導致他關節疼痛,雙手骨頭伸屈困難,治療到最後,還剩下一點病根難以治癒。若要完全治癒病根,除非遠離寒冷環境,這名病人聽取建議後,最後選擇調職。調職後,病根完全根除。”
如何判斷人體是否受寒,他表示,形寒肢冷、臉色發白、唇色蒼白及舌頭顏色等多個人體部位,都可以判斷個人是否受寒。
■多做運動排寒氣
“最重要是現在的飲食,很多人吃生飲冷,長期在冷氣與空調工作環境,這些是引起外來寒氣因素。我們就用最簡單方法,避免飲冷和長期吹冷氣,還有減少寒氣方法就是增加運動,讓身體氣血循環增加,排汗也可以讓身體排出寒氣。”
他強調,運動必須是戶外運動,最佳運動時間是早晨和傍晚時分,避開陰雨天。
■本期良醫:何錦隆畢業於廈門大學醫學院中醫系學士學位,現任古晉中醫師公會會長及興和中醫針灸中藥行中醫師。
(星洲日報.砂拉越.良醫一點通.報導:邱美絲)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