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砂拉越金典名号

发布: 5:00am 17/11/2019

從開雜貨鋪到討海 . 汪恆茂傳人 創業也守成

汪家3代同堂在祖先創下的《汪恆茂》商號前合影。右起汪永華、第2代繼承人汪福個、第3代繼承人汪永明及兒子。

ADVERTISEMENT

在烽火不斷、炮聲連連的二戰時期,日本於1931年對中國發動918事件後,當時四十餘歲的汪振備隨中國對外的商船貿易,帶著妻小跟隨中國一群老鄉南來到砂拉越的民都魯。

砂拉越當時被稱為布洛克王朝,由來自英國的詹姆士布洛克統治。那時候,民都魯是個靠海的小漁村,人口稀少,汪振備與家人在這裡下船,找了份工作落腳。

原本只會講福建話的汪振備,在短短几個月後很快掌握了簡單的馬來語。幾年後,掌握了民都魯地理環境,他決定帶家人到瓜拉達島,一個更少人煙的森林定居。

那時的瓜拉達島只有馬來人村落和內陸原住民,汪振備和另一位也是中國來的同鄉,成了這裡僅有的兩家華人。

■創辦人汪振備 老一輩人共同記憶

“Ah Pi會說一點馬來話,我們都聽的懂。那時只有他一個人收魚,這村子裡所有人釣到的魚都是賣給他。”

94歲的達朗曼是唯一見證了汪家走過三代的長輩。Ah Pi就是汪振備,村民和原住民習慣了這麼叫他。時至今日,說起Ah Pi,老一輩的幾乎都知道這號人物。

那個時代,還是物物交換的商業模式。居住在這裡的馬來民族,因地理位置靠海,幾乎每家以釣魚、捉魚維生,有時收穫多些,就會拿到山區跟以種植維生的原住民換米。

汪振備到瓜拉達島時,也隨村民們釣魚、捕螃蟹維生。那時,唯一離開瓜拉達島的只有一條水路,必須出到河口,進入南中國海與海浪搏鬥才能去到民都魯。大家用的一般都是划船和帆船,遇到海上浪大,只能任天主宰。

數年後,汪振備決定在瓜拉達島開一間雜貨店,這間店就名叫《汪恆茂》,讓村民、原住民不需要再為了日常雜貨和必需品,而往返民都魯都和瓜拉達島之間奔波。

據達朗說,1945年,《汪恆茂》已存在。《汪恆茂》從最初的雜貨店經過第二代接手,藉由收購漁獲,轉型為漁獲批發商,如今生意已交由第三代承接。

■早期收購土產鹹魚 載往沿海站點銷售

《汪恆茂》除了賣些日常用品,也收橡膠、收魚獲製成鹹魚,只要有人拿收成到店裡,汪振備都會買下,再轉賣出去。早期店裡最多的是鹹魚,一直賣不出。由詩巫來的商船,一個月只來一趟,換取或收購的量不多。

為了解決過多的鹹魚,汪振備靠長子駕馭帆船的良好能力,讓他將鹹魚和橡膠用帆船載往民都魯、詩巫和沐膠等沿海站點銷售。

汪振備的生意由6名兒子和媳婦們協助打理,直至1968年病逝後,小兒子汪福個接管父親留下的生意。

當時,他用一個30馬力的弦力引擎,跟一位馬來人換一艘自制的紅木漁船,自此,汪家的生意版圖開始慢慢轉型,除了收漁獲已不再經營雜貨。另外,汪福個也買漁船向途經的他省漁船收購漁獲。

■當年3只黑鯧1元沒人要

“那時3只黑鯧售價1令吉都沒有人買。所有的魚還是隻能繼續製成鹹魚來賣。”第3代繼承人汪永明說。他與哥哥汪永華,小時候被父親送到民都魯讀書,寄住在親人家中,只有學校假期才能回到瓜拉達島協助父親。

“小時候,最期待的就是放假回鄉。”45歲的汪永明,除了哥哥還有一位妹妹。自小耳濡目染,讓他們對整個作業流程並不陌生,因此在父親多年前從前線退下後,便由他與哥哥汪永華一起打理《汪恆茂》。

■二代傳人汪福個堅守父業

或許是中國人勤儉持家、忠厚老實的個性使然,讓汪福個,一直堅守父親留下的生意。這樣的信念,也深深種植在汪永明的心裡,不論日子過得再苦再累,他也一肩扛起。

讀完初中三後, 汪永明就到父親的碼頭幫忙。當時,父親以他讀過書為由讓他幫忙開收據。哥哥永華繼續學業,唸完中五後到新加坡深造,最後還是決定留下來協助父親。

“他用福建話念出魚的名字,我只能用有限的理解力,用華語亂拼。”說完,汪永明大笑。

■至今擁逾30艘漁船

汪家的漁船發展至今已有三十多艘,除了自己出海捕魚、聘請工人,也讓沒有能力購買漁船的村民,租用汪家漁船維生。所有回航後的漁獲,在秤重後就可領取現錢。

“剛開始,不懂魚的種類和價錢,必須等父親回航給了價碼,才能把錢發給漁民。那時候常被罵,大家都不信任我。甚至我在秤重時,他們也會拿紙筆在一旁計算,那種感覺很難受。”

■造冰為漁獲保鮮

當時的瓜拉達島是一個沒有水電供應的地區,所有的電力都依靠發電機;水,靠的是雨水和井水。

“ 父親叫人造了一個製冰池,一天能製造36條冰,每條15公斤重,做一次冰條15個小時。這個數量,在供應給村民們後,就不足以應付每一天買入的漁獲。”

“有時,冰在凌晨2、3時完成,我們就要在這個時間點起身取冰。”這行業,冰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兄弟倆每天須在漁獲的多寡、冰足不足夠之間與時間賽跑。

當年,用長舟到民都魯,需40分鐘到1小時之間,速度胥視所使用的弦外引擎馬力大小。長舟能載的冰量有限,漁船載冰量多,可到民都魯一趟需要4小時,來回就花了8小時。有時,漁獲多,漁船要跑2趟去買冰。要去民都魯買冰之前,兄弟倆需先找好買家,讓漁船可以載魚到民都魯銷售,儘量避免空船,那等於浪費一趟的油錢。兄弟倆明顯繼承傳承自祖先的節儉美德。

■碼頭兩次都在年初二燒燬

2000年,瓜拉達島開始有政府提供水電後,方便了汪氏兄弟,也方便了這裡的所有村民。但1998年的大年初二,一場大火在碼頭燃起,大家只能眼睜睜看著它在大火中化為烏有。

這碼頭是汪福個在1960年建立,38年的回憶因此走入歷史。汪永明兄弟在重建碼頭時,為了應付日益增加的船隻,以及需要存放足夠的柴油以供漁船使用,在日後逐漸將碼頭擴建並分為兩部分,一邊存放柴油、一邊存放漁獲。

20年後,即2018年大年初二,火魔再度降臨,將這個擴建並使用了20年的碼頭再一次燒成灰燼,讓碼頭二度寫入歷史。

“都在年初二,唯一不同的是,一次是白天、一次是晚上。”汪永華說。雖然政府在2009年,為瓜拉達島和民都魯之間築起了一條長長的柏油路,但路途遙遠,當消防車趕到時,只能阻止火勢蔓延,碼頭已被吞噬在火海。

但這條柏油路,確實減少了汪氏兄弟的整個營運成本,包括時間和柴油的龐大開銷,也開通了這個偏遠內陸與民都魯之間的貿易往來。

此後,漁獲全由道路運輸,確保最新鮮的魚能及時送往各超市和漁市。

《汪恆茂》歷經3代近一個世紀的堅守流傳,從第一代的開拓到第二代的堅守,延續到第三代的傳承,彼此都在認真走好每一步,踏實用好每一分鐘,在平凡中孕育出近一個世紀的誠穩與守護。守的是祖先的創業根基、開創的是未來的踏實。

從51年前的一艘漁船發展至今有三十多艘漁船,汪家一步一腳印走出踏實的未來。
達朗曼(右三,94歲)與兒子米哈山(右,59歲)、哈特里(左二,53歲)及表哥、堂哥們都與汪家結下數代情,有者賣魚給汪家,有者跟汪家打工。
每天下午四時許,村民就會在碼頭等候回來的漁船,購買新鮮的第一手魚兒回家。剩下的漁獲就直接批發給超市。
最早期的製冰池一直延用至今。左為汪永明。
《汪恆茂》雜貨店就在碼頭旁邊,這碼頭自創始人汪振備南來至今就存在。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