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砂专栏/交流站

发布: 6:48am 19/05/2025

郑嘉欣:手写的慢时光

郑嘉欣

近日有网民在社交平台分享一篇来自80年代的手写毕业论文,获得许多网民的盛赞,纷纷惊艳于内容的工整与美观,看得出作者的用心和才能,尤其在没有电脑及编辑软件等辅助的年代,必须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时间才能完成如此佳作。

ADVERTISEMENT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可以快速生成文本,绘图和制表方面也有许多软件可以成为辅助工具。但在旧年代,缺少了这些高效的辅助,无论是笔记、论文或课业报告都必须自己动手和动脑,一笔一划在稿纸上完成,每一页都承载着人们对学术的热情与不懈的努力。

在那个纯朴的学术环境,资料的检索同样不易,无法像现在这样轻点鼠标就能获取海量信息,图书馆成为主战场。在图书馆的书架间穿梭,翻阅一本本厚重的书籍,从泛黄的书页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每一次阅读犹如寻宝,遇到有价值的内容,只能逐字逐句手抄下来,用密密麻麻的字迹记录着每一次新发现的宝藏。

手写的过程总会遇到各种常见的困扰,每一次写错或手误就有可能需要重新抄写,频密的修正也会让纸张变得斑驳不堪,每一次修改都是对耐心的考验。随着文字内容的增加,整理和编排也成为难题。不同于电脑可以轻松调整段落顺序,只能手动重抄,保证文章逻辑连贯、层次分明。

即便是如此困难重重,那个年代的学子依然凭借坚定的信念完成许多高质量的论文和笔记,成为后来者学习的参考和典范。

这些手写内容见证了学术传承的力量。它们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我们看到学术精神在不同时代的延续。如今,科技改变了学术研究的方式,但以前人们对手写的执着和坚守,依然值得铭记和传承。在追求高效的同时,不能忘记前辈的治学精神,只有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才能在学术道路上不断前行,创造出更多有价值的研学成果。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不妨偶尔停下脚步,去回味那段用手一点一滴写就学术篇章的慢时光,感受其中蕴含的温暖与浪漫。

(星洲日报。砂拉越。评论。作者:郑嘉欣)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