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突发紧急事故或意外,路可不能说封就封。即使不能做到详尽规划,最起码也会是所有“预谋”的,并且要“预谋”得合情合理。封路兹事体大,不是搬块砖的儿戏,封的原因、将造成的影响和应变方案,基本都得思考,草率不得。在文明、成熟、民主的社会里,我们很愿意相信,能做出封路、敢做出封路决定的相关单位,不会草率行事。
ADVERTISEMENT
草不草率的其中一个衡量指标是数据。大数据时代已到来,人随口说的不算数,要看数据说话,用数据分析,也靠数据决断。比如要封掉某个弯转路口前,是否统计平均每天有多少车辆转入,路口使用率有多高,是否有助于分散车流量?一旦封闭,每天早上、中午、傍晚的上学、上班、放学、放工的交通高峰期,会否造成交通阻塞大排长龙?如果会,相比之下将造成多少时长路程延误?有什么替代方法?这样的数据分析不是什么秘密,应公布于众,也更能取信于民。
诗巫拉达大道前路段有个转弯口,5天前被封。这是个讯息便捷的时代,只需一秒,消息便能广传天下。可是拉达大道前段转弯口被封的那天,不少道路使用者因为没有预先获知封路消息,没有心理准备而错愕得塞在意想不到的长长车龙里。封路的第一天,车 龙超过半公里长。有读者反应,那天早上塞在路上15分钟才缓缓来到被封路口前200公尺的红录灯,脱离苦海。塞车是因为弯转路口被封,少了一个通道,车流量大增,但红绿灯的通车时限却没有及时调整,才走了几辆车便转成红灯,长长车龙继续痴等。
那个转弯口是个违规黑区,原本只供车辆右转入高原商业中心,却常有司机非法U转。违规驾驶导至车祸频发,去年11月清早发生了一宗死亡车祸,是促使诗巫市议会封闭转弯口的主因。于是有读者气氛地说,车祸无处不有,如果因为一宗车祸就封路,不如把所有马路都封了!这虽是气话,却也不完全无理。因为一宗死亡车祸而封路,理论上是顾及道路安全的“万全之策”,但却也有碍其他的道路使用权,有违民主。
然而更让人高度不解的是,既然那是个众所周知的“违U”黑区,为什么之前一直没有执法单位正视,反倒是一再漠视、放纵交通违规行为,让“违U”成为这条道上的常态?为什么不取缔违规司机?答案多半是,没有办法,逮不到。不能限车速、不能设置摄像头执法、不能做减速带、不能派执法人员定点逮人,于是封路减少违规看起来是唯一可行的办法了。可是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不守法的人还是会继续不守法。封了一个转弯口,还有下一个转弯口。
封路看似在改善道路安全,可往深一想,难道不是因执法不力而放纵违规,拿守法者开刀?
当执法力度不够,无法对付及纠正违规者,却又不得不做些什么时,只能封路,转而“对付”守法者。让不合法的少数人,影响合法的多数人,因为放纵违规者的“方便”给更多人添加“不便”,不就等于“对付”守法者吗?
封路改变行驶路线,不是习不习惯的问题,而是道路规划、管理和执法的问题。多走一段路,多等几分钟有什么问题?交通顺畅时当然不难,多等几分钟也不是问题。但若那个近在咫尺的红绿灯,总远在天边,那几分钟往往不只几分钟。本来没有的事,变成有事,上班、上学的路程突然变长了,真的只是习惯了就好?砂邦不是在高声呼吁节能减碳吗?君不见大家的时间被剥夺,车子在路上的等候时间加长,二氧化碳排放增多,这可符合总理的治邦大志? 我肤浅,格局小,若没看到封路的大视角大格局,还请见谅,也见笑了!
(星洲日报.砂拉越.情怀大地.作者:詹雪梅)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