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宣布从今年4月21日起,全国所有政府学校、政府资助学校、预科学院及师范学院的学生,必须在校服上佩戴国旗扣章。
ADVERTISEMENT
官方宣布,这项举措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增强国民团结意识,让学生对国家象征产生更深刻的敬意。
然而,这项政策的仓促推行引起一些争议,有者认为这有助于塑造国家认同感,也有者担心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和执行难题,多此一举。
佩戴国旗扣章政策,最明显的正面作用是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操。通过每天佩戴国章,学生可以时刻提醒自己是马来西亚公民,培养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自豪感。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佩戴国章不仅是象征性的行动,更能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习惯这种认同,潜移默化地塑造他们的国家观念。
此外,在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社会中,国旗作为国家的象征,能起到凝聚民心的作用。无论种族、宗教或背景,所有学生都佩戴相同的国章,这种统一性能够加强不同族群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从小建立共同的国家认同。
但是,在落实任何政策的推行都需要考虑实际执行的可行性。尽管国旗徽章的尺寸不大,但全国数百万名学生都必须佩戴,学生家庭因素不容忽视。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而言,即便是一个小小的国章或可能带来额外负担。
当国章损坏或遗失时,家长是否需要自行购买?学校、政府是否会提供免费更换?这些问题在政策的推行前都应得到妥善解决。
对于学校来说,确保所有学生都遵守规定都是额外的挑战。校方需要更多人力进行监督,一旦发现学生未佩戴或佩戴不当,如何处理需要明确的规定。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而非每天检查学生的服饰,这可能会增加他们工作量及精力,使他们承担额外的责任。
在强调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也应考虑到学生的个人自由。爱国情操应该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而非强制规定。
此外,佩戴国章是否真的能有效提升爱国意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爱国主义的培养,不应仅依赖于象征性的规定,而应该通过更丰富的方式来实现。
例如,可以通过课程教育、历史学习、社区服务、国家活动、文化活动、志愿者项目等,让学生真正理解国家的意义,而不是简单地佩戴一个国章来强化认同。
佩戴国章的规定是否能够长期坚持,值得关注。如果政策仅是一时之举,最终被学生和家长敷衍应付,那其原本意义将大打折扣。
佩戴国章政策的出发点是值得肯定,国家认同的培养无疑是重要。然而,政策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初衷,还取决于执行方式是否合理、是否考虑到不同群体的需求。在实施过程中,政府应听取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见,避免让政策成为形式主义的负担
归根结底,爱国主义教育应当以培养内心的认同感为目标,而非依赖外在的象征。如何在促进国家认同的同时,尊重个人自由,是教育政策需要仔细考量的问题。
(星洲日报。砂拉越。评论。作者:杨万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