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ChatGPT

14小时前
1天前
人就是这样,始终无法放弃新事物探索以及科技发展的极限。被人所创造的,那个毫无人味的末日,或许终将如期而至。 新春期间,DeepSeek闪亮崛起,特朗普自然不会让中国抢自己的饭碗,中美AI战正式拉开帷幕。故此,我近日也处理了一些与之相关的文章,里头有一大堆专有名词——算力、LLM、VEU等。哎,我都改得快睡着了。 说实话,我对于中国是否窃取美国技术,中美AI战谁赢谁输等问题毫无兴趣,更多的是担忧。无论中美这两个泱泱大国怎么竞争,AI技术如何牛逼,我个人对其发展始终不乐见。 以下将以自身使用AI的经历出发,衍生到后续反思与探讨。相信这些思考也能套用在多数人身上。 作为文字工作者,AI对我最大的帮助自然是修改稿件。刚开始接触AI时,简直打开了一个极为便利的新世界。不过,惰性是相当可怕的,正是这样一次次使用AI,我也在不知不觉中对其产生了依赖。 直到某次撰写自己的专栏文章时,我觉得部分措辞用得不够完美、语气过于尖锐,于是故技重施,让AI帮我修饰。一开始,由于稿件修得异常惊艳,让我甚感满意。但来回看了数次便开始觉得,这些文字中似乎缺少了什么。反复思索后,我才意识到——这不像是人写出来的作品。 随后,我开始反推,陷入另一个思考:先前总是依赖AI来修改专栏作者的文章,虽磨平了作者的不足之处,但是否也让文章失去了他们独有的特色?这些趋近完美的文字,究竟是不是读者想看的呢? 我还意识到一件更严重的事:长期依赖AI来完成工作,过程中,我几乎没有思考。如果AI替我们处理一切事务,人类的大脑还会保持思考能力吗?是否又会加快AI淘汰人类的进程? “好好的真人不要用,用AI来报新闻” 突然想起的这句评论醍醐灌顶。自从部分媒体采用AI主播播报新闻后,不时能在留言区看到这类批评。 只要是人,难免会有瑕疵。不带情绪与立场,客观中立的将新闻事件呈现给观众,是主播本该抱持的专业。但,再专业、资深的主播,终究还是人,偶尔还是会有失误的时候。 AI主播虽然能解决真人主播吃螺丝、念错字、情绪受影响等问题,但真人主播念稿期间对着镜头的眼神、阴阳顿挫的语气,至少是现在的AI无法取代的。而AI无法取代的这部分,正是一种“人味”。 就像部分人宁愿接纳可能失误的真人主播一样,我同样对毫无人味的AI主播反感。既然如此,我又怎能让读者阅读非“人味”的文字呢? AI并不仅限于文字和新闻领域,几乎各行各业都能被渗透。如今,它更是驱动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 去年10月,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正式亮相,这些仍在开发中的机器人能和宾客打招呼、奉上饮品等;日前,中国春晚如此盛大的舞台上,也出现了机器人与真人舞者共同表演的惊人盛况,机器人的舞姿丝毫不比真人舞者逊色。 待机器人量产,世上会有多少人在朝夕间失业?若它们开始学会如人类般思考,如今的世界又将颠覆成何种面貌? 这些划时代的发明,让大家小时候的科幻幻想逐渐成为现实。童年时我亦憧憬这样的未来,可如今却只剩下不安。 在我看来,AI若持续发展并普及下去,扼杀的不仅是工作机会,而是我们生而为人的价值。届时,若我们提供的效益不如它们,在这个以资本运作的世界,人类必然会被淘汰。失去工作并不意味失去收入那么简单,往深层思考,正因我们在这个世上已经 [vip_content_start] 毫无作为,所以只能像苟且活着的肉块般,在由AI主导的冰冷世界中残喘。试问,这样的人生,你认为有任何价值和意义吗? 科技发展总是伴随革新与毁灭。就像智能手机以及网络普及后,人与人之间的通信虽然便利许多,但现实人际关系也因此缺少了互动;一些行业顺应而起,部分产业无奈日落西山。 让AI停留在“协助”的角色自然最理想,继续放任其发展、进步,势必让人类社会迎来末日。没错,我认为末日的定义已不再局限于灾难和疾病,对人类来说,失去生而为人的价值又何尝不是一种末日? 我相信科学家也了解AI持续发展对人类世界构成的影响,但人就是这样,始终无法放弃新事物探索以及科技发展的极限。被人所创造的,那个毫无人味的末日,或许终将如期而至。 截至今天,我依然坚持将未经AI修改的文章交出,只麻烦上司帮忙编辑。即便它不完美,甚至有瑕疵,但我仍然觉得这些文字蕴含的温度和思考,也就是“人味”,是AI将句子修饰得再完美也无法替代的。我亦相信这样的文字才能真正引起人们共鸣,同时也坚信热爱阅读的人绝对不会喜欢毫无人味的文字。 顿悟后,我在修改专栏作者的文章时,也尽量亲力亲为,让他们的作品保留其独特的风格及特色,以更有人味的面貌呈现在读者眼前。我认为这不仅是对读者和作者的交代,也是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保留人味的存在。 人固然不完美,譬如忘了我们不要香菜的老板和硬要唠嗑的司机,但正因这些瑕疵的点缀,世界才显得更有人味,且不那么冰冷,不是吗?
3天前
3天前
5天前
5天前
6天前
6天前
DeepSeek的问世,将会让人工智能更快速地进入我们的个人生活,我们更需要学会接受和学习它,而不是还停留在嘲笑DeepSeek无法回答一些中国政治敏感话题。 上个月我提到了美国前总统拜登在卸任前几天所释出的高级芯片禁令,其中写到这纸禁令不但彰显了美国的霸权主义,而且也难以收获成效。文末,我用了中国的DeepSeek以及法国的Mistral AI作为例子,来证明小规模的大型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以下简称LLM)是其中一条研发道路。 没想到,DeepSeek继续给人工智能领域丢下更多震撼弹,从十二月的v3版本,到一月的R1版本,甚至到了农历新年前还释出他们的图片识别模型Janus-Pro版本的论文。这些都宣告,人工智能以及LLM的研究不再是单纯依靠强大的GPU芯片来培养了。 DeepSeek在其v3版本中明确提到,训练过程中使用了2,048台英伟达H800 GPU(2022年面世),总成本不到600万美元。而拜登的芯片禁令则是以更高阶的英伟达X100 GPU为参照。 为了实现 “小而美” 的效果,DeepSeek只能在各种训练架构上做调整,例如划分更为细微的专家群(expert group),不断调整个别专家的权重等等。到了R1版本,DeepSeek搞出了一套不需要监督和微调数据(supervised fine-tuning)纯粹监督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 就能够逼得该模型 “思考” 的方法,并让该模型 “学会” 为同一道问题找到了不同的解法。 坦白说,读到R1论文时,我觉得这模型有种 “智慧觉醒” 的味道。这有点像下围棋的AlphaGo Zero依靠自行摸索,最后找了一条比人类还要强的围棋之道。 扯远了,让我们回来。因为DeepSeek的横空出世,许多科技股纷纷遭到无情抛售。这类新闻,我相信读者已经从各种平台看得差不多了。 但是,这就代表现在的AI相关公司完蛋了吗? 我觉得发展前景反而更好。 当初亚航刚开始运营时主打的口号 “人人都能飞” (Now Everyone Can Fly)DeepSeek也相似之处,就是让AI或者LLM这种高不可攀的技术门槛大幅拉低给小规模企业,甚至是个人。因此,从需求端来看,DeepSeek固然对英伟达高端芯片此时此刻的需求造成了短期冲击,因为客户会觉得自己可能不再需要花这么多钱,购买中端芯片即可。 不过,客户现在改买中端芯片,也是买,不是吗?而且更多人会有兴趣购买,不是吗? 况且,不同客户对芯片的需求有不同。没错,DeepSeek是在模型架构上杀出了一条血路,但是任何发展都有极限。当模型架构的潜力到了一个新的天花板时,硬件上的优势又会重新出现,不是吗?软硬件互相提升,是整个科技领域的常态。 一个市场有人把价格打下来,未必会让整个市场陷入价格战。你还需要审视这个市场是不是进入了成熟阶段。如果整个产业已经成熟,那么企业互打价格战,自然是越打越伤,但也会越打越有默契地避开整个行业的 [vip_content_start] “死亡线” ,以确保大家还有生意做。 反之,如果是正在上升的产业,价格时高时低是常态。君不见,小米手机当初问世时,不但没有让苹果手机从此一蹶不振,反而是大大地普及手机。而一般人一旦接触了智能手机,就很难回去以前的款式,或者没有手机的生活方式。 而且一个产业的兴起,也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例如廉价航空就带动了旅游业、酒店业、餐饮业等等。智能手机也是带动了许多软件开发、网络安全、芯片研发等等。故此,可以大胆推论DeepSeek的问世,将会让人工智能更快速地进入我们的个人生活,我们更需要学会接受和学习它,而不是还停留在嘲笑DeepSeek无法回答一些中国政治敏感话题(两个题外话,因为 DeepSeek是开源,所以你可以自行安装来避开所谓的 “政治审查” ;再来就是纵使我们懂得中国的敏感政治话题,也不能让我们在许多学术表现上赢得了DeepSeek)。 我记得Chat GPT问世时,许多人对于人工智能 “会不会思考” 总是嗤之以鼻。不过,潜水艇不需要学会游泳,但却不妨碍它取代人类许多水中潜行活动。况且,人类到底是怎么学会思考,还是一个未解之谜。至少许多人来说,他们根本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学会的。不过,要是人类和机器所提供的反馈是高度相似,人类就很难却争辩谁才是 “有智慧” 的。 DeepSeek的问世绝对是一件好事,就让我们继续拥抱这些科技,并运用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1星期前
1星期前
1星期前
2星期前
2星期前
2星期前
3星期前
3星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