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犯罪

7小时前
1星期前
1月前
1月前
1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法槌落下后,那沉重的三声回响,会是祭奠亡者的安魂曲,还是另一个狗血悲剧的序曲? 前阵子,与死刑相关的新闻此起彼伏,先是大马籍死囚潘尼尔死刑执行将至尔后被暂缓,再到特朗普一笔恢复死刑的决定。 仍在电视台就职时,恰逢我国政府宣布同意废除强制死刑,当时我邀请了亚洲反死刑网络执行长周铨洋、马青反对废死联盟负责人邢智立,以及戴子豪律师(中立代表)一起上节目谈谈死刑存废的课题。 事与愿违,因公司某些硬性规定,以及突如其来的广告置入,节目时长被瓜分了一半以上,期待的深度讨论最终沦为流于表面的泛谈。虽已时过境迁,但此事始终如鲠在喉,如今能借着专栏表达些许浅见,也算稍解心中不甘。 先说结论,我对死刑存废没有绝对答案。虽认为死刑应当存在,却仍存一丝疑虑。 第一个疑虑,也是最现实的问题:钱。 即便受冤,一旦遭控诉,司法系统便会启动程序,法槌落下前的自证与辩论,乃至上诉,都有个不容或缺的角色——律师。而大家也都知道,聘请律师的价格一般不菲,否则它也不会是师长自小就苦口婆心要我们努力读书,以便长大后得以赚大钱的行业之一。 没钱确实有没钱的方法。部分国家有公设律师制度,我国亦有法庭指定律师(一般为低收费或无收费)以及一些非政府组织提供志愿性协助。 我不否认社会依旧有古道热肠的正义之士,但我更相信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拿多少钱办多少事的道理(并无道德绑架法律从业者之意,你我都是辛苦用自身专业赚钱)。非政府组织则是稀缺资源。 我想说的是,法律并非没有正义,但无可奈何的现实是————金钱越多越有机会实现。在此前提下,剥夺生命权的死刑判决又是否对每个人公平公正?这些判决中是否会出现误判决定?死刑执行后,发现该案件为误判,谁又该为那受冤之魂负责?如何负责?以命抵命?用谁的命? 第二个疑虑,许多人反对废死的人都说,保留死刑具有震慑效果,是否又真是如此? 我始终认为,若一个人真的有道德,那么法律对他来说充其量就只是言行上的规范。 死刑,应该说任何惩罚的威吓力只对尚存良知的人有效。你觉得我国的贪污政客会不知道后果吗?而且,去年的国防大学再传霸凌案就已经证明,即便学长已被判死刑,仍有学弟不惧步上后尘,在校园内再次实施犯罪。 你说说看,死刑有震慑效果吗? 至于死刑为何又应该保留?我认为其用处并非震慑,而是 [vip_content_start] 惩罚。 我认同世上有无可奈何的犯罪,以及心理疾病导致等特殊情况。然而,有些罪犯就是无法被原谅,譬如国防大学祖法汉的霸凌者。 究竟霸凌者的施虐程度有多严重,才会让上诉庭法官在判决书中使用rarest of rare(极度罕见)这样的词汇?据律师K少分析,法官此举或带有战略考量,因为一旦该罪行被法官认为达到“极度罕见”的门槛,未来犯罪者再上诉至联邦法庭时,推翻死刑的可能性亦会大幅降低。更何况,马来西亚鲜少有对二十岁出头的青年判死刑之先例,加上判决书措辞甚至带着愤慨,可见其残忍程度多么难以想象。 死刑对这类罪犯来说就是最好的惩罚,没有第二种选项。纳税人的钱有更多值得花的地方。即便是花在罪犯身上,也应该花在真正可教化之人身上。 可教化乃废死联盟一直倡导的,部分人确实值得。就像我先前说的,我认同世上有无可奈何的犯罪,有些人确实在环境、教育或一时冲动之下误入歧途,若能获得妥善引导,他们或许仍得以在更生后重新回归社会,但这部分最难的点在于,如何判断谁值得这个机会? 台湾近期有个案例。曾犯下性侵和抢劫罪被判无期徒刑的张介宗,服刑十年后获假释出狱,怎料,近期他又犯下杀人分尸这种惨无人道之事,狠狠打脸所谓可教化。法医高大成直接点名废死联盟,问他们作何感想,甚至直言这种罪犯就是社会定时炸弹。 若社会再多一些张介宗这样,获得信任后却以更残忍的方式作为回报的个案,大众还会有多少信心与耐心去相信犯罪者值得再来一次?这是否又会让真正可教化之人失去难能可贵的机会? 这时就会有人说:什么狗屁可教化!杀人偿命,天经地义!很多反对废死之人都认为,若死刑不复存在,那么受害者家属的心情该怎么抚平?家属心情,看似是最简单的辩论点,却也最容易诱人共鸣与思考。 确实,只要不是反社会人格,再冷血的人面对至亲离世都会揪心。儿女情长是任何身心健全之人都会有的情感,即便大部分人都不曾陷入受害者家属那般境地,但多数人还是能对他们承受的悲痛深感共情。 骨肉分离,且是被他人残忍造成,一命还一命,确实天经地义。只是,万一实施犯罪的人,确实陷入某种无可奈何的境地,也确实有可恨之人也有可怜之处呢? 这问题我没有答案。 Mc HotDog与瘦子的歌曲《就让子弹飞》有一句歌词如是写道:“是否死亡是最严厉的惩罚没有别的办法?看着家属失魂的脸孔,我想也许是吧” 回看国防大学祖法汉事件。当上诉庭将误杀改为谋杀,十八年刑期改为死刑,祖法汗父母跪地感激上苍与大马司法。他们那令人动容的模样,让我相当感激死刑的存在。 (更新:联邦法院于2月28日再次将祖法汉事件加害者罪行改为误杀,死刑改为18年监禁。此文搁笔于2月26日。) 只是,法槌落下后,那沉重的三声回响,会是祭奠亡者的安魂曲,还是另一个狗血悲剧的序曲?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故,要达到社会安宁之前,必须先要有和谐的家庭。和谐家庭取之于夫妻和睦,以爱为家。待夫妻感情足够稳定,再准备成为父母,给孩子均匀的爱,成为孩子稳定的靠山。 这2年我国失踪案日益增多,且其死亡结果也是增多的。 相较过去,失踪案一般都是以情感纠纷、情感拐骗为主(如姑爷仔),但其生存率偏高;这些年的失踪案逐渐转变成死亡抛尸、碎尸等结果。这两者的差异无可否认是随着社会与人文还有经济发展趋势有直接或间接关系。 就好比现在的科技发展,小学生在大脑未完全成熟下就接触了网络、各类题材的影视作品打开人类新世界(恐怖变态杀人、犯罪心理、性扭曲等)造成了孩童在成长过程中,价值观不知觉被“污染”了。加上生活与课业压力、成人世界对孩童的过高期待等等,导致他们的思维“错综复杂化”,人格也出现缺陷。 15岁的K在社交平台认识了18岁的Alex。从开始的大众群分享游戏到私下秘聊再到视聊,俩人迅速进入互称老公老婆的亲昵阶段。由于时间管理不当,K的网络使用权被妈妈剥夺,甚至没收手机,为的就是让其达成课业目标。 此举让K非常不满,加上Alex的诱哄,K毅然做出离开“监狱”式的家,抱着满怀喜悦奔赴其他市镇,投入Alex的怀抱,展开自由人生。 K失踪后,妈妈轰炸式拨电、留言,却没有一丝回应,没办法之下妈妈只好通过媒体效应寻找女儿,最终K做了回应:“不要找我,也不要通过网络放我照片,我不会回去让你管着的。我很好也很开心。不要再找我。” 一个星期后,K高度腐烂的屍体在河边桥下被人发现…… 到底K发生了什么事,而Alex在这件事上扮演着什么角色?我们不知道,但我们可以尝试从K的背景和青少年心理入手探讨。 在爱情与自由前,K为何激进对抗父母? 自我意识萌芽 开始有了独立思考和判断事物之能力(孩子眼中的世界和大人有很大区别)。比如时间管理,K认为网络、手机是自己目前最舒服也最在意的安排,但妈妈却夺了她的主权。 “妳只是我妈妈,不是神,我的人生我主宰不要妳管!还我自由!” 在意自我隐私 “我的私人社交软体、日记、交什么朋友,都是我的隐私。虽然你是我父母,但你无权窥觑,请尊重我!” 需要被认同 “我的朋友是我选择的,不要藐视我的眼光!你的批评让我感觉自己很差。” 异性相吸 “我有了喜欢的人,他才是我的全世界,我愿意将所有心思放在他身上。”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1、好奇 青少年社会阅历浅,辨别是非能力差,在缺乏良性诱导的情况下,就容易在好奇心驱使下随心所欲,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如Alex,看到友人略施手段后带来的好处(获得听话的女朋友)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试了试,结果女孩主动黏上,最后发展成利用女孩来换取好处(金钱、性等)。 2、盲从 在一些共同犯罪中,部份青少年并没有完全认识自己的作为,只是跟随同伴盲目处事。 3、攀比虚荣 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风气影响,一些青少年种上了贪慕虚荣的种子,梦想一夜暴富,导致冒险犯法。 4、逆反 对于一些家长的棍棒教育,学校重视成绩、歧视差生的心态,让一些青少年产生强烈的对立情绪,甚至使用暴力手段进行反抗。 5、报复 蓄意报复是青少年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的主要动机之一。由于青少年心理状态不稳定、控制力不强、容易冲动,遇到别人的挑衅时容易烦躁,无法理性思考。 6、寻求刺激 喜欢寻求一些所谓的刺激,甚至超越了法律和道德的范畴。 青少年犯罪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每一方面的原因又是多种多样的,家庭原因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1、父母过分溺爱、娇惯,让孩子的欲望不断升级,成为家里的小皇帝。当家庭无法提供孩子满足感时,他们便使用非法手段在外“捞”钱,以满足自已的需要。 2、家庭教育的错误引导。有些父母没能 [vip_content_start] 以身作则,让孩子潜移默化中受到不良品行的影响。 3、父母暴力管教法。一切以打骂训斥为教育篮本,这严重挫伤了孩子的上进心,成为暴力的继承者。 4、不健康的家庭。由于孩子缺少父母的爱抚和管教,使其产生自卑和怨恨心,或自暴自弃,逐步走上犯罪道路。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一些犯罪者在这样的家庭长大,进而导致成人格缺陷。人格缺陷又被称为人格缺失,它是指人格的某些特征,相较于其他正常人而言产生了异常状态。其主要特征与很多不良习惯直接挂钩,比如酗酒、赌博。 和“缺陷人格”相反,犯罪人格是源于家庭缺陷。由于从小没有被人温情善待过,成年后的他们往往仇恨社会。具备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人往往会触犯法律,成为罪犯。他们可能会撒谎,有暴力行为或冲动行事,也有可能吸毒、酗酒。他们难以始终如一地履行家庭、工作或学业方面的责任。 故,要达到社会安宁之前,必须先要有和谐的家庭。和谐家庭取之于夫妻和睦,以爱为家。待夫妻感情足够稳定,再准备成为父母,给孩子均匀的爱,成为孩子稳定的靠山。 一切先从小家开始,以大爱为终。祈愿每个人都能真诚待人,尊重自己,敬畏生命,让生命可以在其轨道上如花绽放。
3月前
4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