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下载App
下载App
简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美食

6天前
1星期前
4星期前
4星期前
4星期前
2月前
3月前
3月前
妈妈的年事已高,举手投足被摁了慢行键,迟缓而吃力。有幸尝到她老人家的温暖牌美食,几乎是微乎极微的机会。虽然她拿手的佳肴依旧让我深深的眷恋,传统的味道在脑海里盘旋,却总是难以启齿让她再准露两手。前些日子回家,一桌子的饭菜让我泪湿了双眸。 年轻时的妈妈十项全能,是山地里的孩子。外公一家十六口人,蜗居在大山下的木屋里。兄弟姐妹刚好凑足一打,而妈是老大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长姐若母,外公外婆满山遍野的拜树头,妈则留守家中应付底下一群嗷嗷待哺的弟妹。烧柴煮饭,洗刷打扫,她的10根手指头从来没有扳直的一天。等到弟妹们稍大,妈的担子未曾松懈,却开始了更加艰巨的任务。 榴梿季节时,她每天起早摸黑地到果园拾榴梿。衣衫单薄的小妞跟着大人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园丘找寻生计,那时刚适逢入学的年龄。底下的弟妹渐渐长大,给妈当副手,免去了繁琐的家务,妈则从此深入山野,开启了野外求生的技能训练。渴了就到小溪取水,饿了拨开果壳爆裂的榴梿,就地便是一餐。夜里,打着煤油灯,守在凄清冷寂的大山,端坐寮子,守护着果王果后的诞生。有时候,妈也带着几个弟妹一起,手把手地训练后起之秀,以免日后接班人青黄不接。曾经数次,山大王绕着寮子低吼,那种意识到猎物近在眼前,于是压低着声量蓄势待发的吼叫声,低沉却笃定,寮子里蜷缩成一团的孩子们终于知道黑夜为何如此静谧,连蝉也不叫了,只是不解为何白昼来得那么慢。一次、两次、三次……无数次的徘徊,孩子们开始懂得在寮子四周点起篝火,虽然被熏得呼吸困难,但至少驱逐了蚊虫,也让山大王死了它的痴心梦想。 淡季时,妈的任务从果园转移到橡胶园。弟妹们开始上学了,妈也去,断断续续地读完小六课程,然而上学的日子,恐怕凑不足365天。妈的睡眠永远少于6小时,当大家好梦正酣,就是她出门割胶的时刻。那时候,她与年轻的外曾祖母一人一辆脚车,戴着头灯,与邻家的妇女们浩浩荡荡地出发。妈和外曾祖母一个团队,她们负责的芭场最远,也最大份。那是好不容易争取得来的好康,所以必须趁早出门,才能在天亮前完成任务。 有那么一次,工作完毕的婆孙俩实在累得不行,就把脚车泊在一旁,坐在树桐上歇息。林子里簇丛蔓生,汗水沁湿了单薄的衣裳,蚊蚋盘旋轰炸,但是无碍她们的美梦。一阵打盹后,迷蒙的山岚开始消散,精气神也在此时逐渐恢复。映着月光,吸着曦日,在虫鸣鸟转声中,苏醒的两人伸了个懒腰便要回家去。枝桠间缕缕阳光穿透着,把光亮带进了黑暗。大树桐徐徐搔首摆尾地扭动身子,往竹林深处去了。婆孙俩揉了揉眼睛,鸡皮疙瘩落了一地,连脚车也不要,拔腿就逃了。 时光荏苒,草木流云间,年华正茂的妈出阁了。噙着泪,她必须遵从父命,远嫁一个只有一面之缘的男人,而这个家比她的原生家庭还要庞大,更加贫穷困顿,说服她的只是丈夫的人品保证。告别了青葱翠绿的山峦,她来到了碧海蓝天的鱼米之乡,开启了比前半生更苦更长久的生涯。每一步,都是负重前行。家中上有高堂4位长辈,下有兄弟姐妹10人,巧妙的是刚好16人。曾祖父母年事已高,但仍营营役役地磨豆腐度日,祖父和爸讨海为生,一群弟妹留待祖母与妈照料。祖母患有顽疾,许多家务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妈的担子少说也有千斤石。 妈把长辈妥善地照料到他们颐养天年,福寿全归,任务却未有卸下。叔叔姑姑排着队伍嫁娶,这当中的礼仪琐碎全由她独自操持,与此同时,爸转换跑道,在商界铆足了劲,妈的精力还要分配一些在爸那里,兼应付我们一群急着长大的孩子……她年轻到老的岁月,摊开来页页都是溯血的记忆。我常在想,妈的性格一如其名。像梅花般坚韧不摧,也正因为坚韧不摧,才能在红尘万丈中笃定伸展。爸的家庭人数多,家族旁支也不少,要在大家庭中成为中流砥柱也并非易事,何况人穷亲离,然而妈的长袖善舞却让爸可以与人一争高低,并且毫不逊色。 多么想重温妈妈的手艺 家境后来逐渐改善,爸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建立了家族生意版图。大家朝着美好的生活迈进,但妈的腿脚却报销了。她动了手术,保住了腿,但是从此以后却无法平行走路,无法根治的痼疾缠绕她一生。许多家务力有不逮,让风风火火了大半辈子的妈觉得痛不欲生。渐渐地,我们陆续成家,离巢后的娘家只能是第二选择。于是,妈顿觉自己的重要性逐年骤减,即使未到负极,她的心门已然紧闭。一场战打下来,将军尚意犹未尽,大王却鸣金收兵,大伙儿被逼偃旗息鼓地嗒然下台,我知道妈的心里有多不甘。 她慢慢地不再喜欢烹饪,不再准备各种美食款待离乡背井的我们。甚至电话也奉欠,就算我们多番找她,她也选择闭目塞耳,避而不谈。科技的发达入侵她年老的生活,启用新式手机后,她在虚拟的世界里寻找昔日的快乐,从潮州大戏到各种叫卖,甚至偶尔连路人甲乙丙丁的丧葬仪式,她也点击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也许刷新了她的认知,毕竟埋首苦干了至少一甲子,她的圈子就只有子女和亲人。当脱节了再接轨,天地已经天翻地覆地改变。我想,对于精明一世的妈妈而言,无法掌握在手里的爆炸资讯让她十分彷徨。久而久之,妈逐渐放弃了生活,放弃了自己。她郁闷、不快乐、不下厨、不爱说话……全都是负极的“不”。 我总是追忆着妈妈的拿手好菜:麻油蛋饺、芥蓝炒虾仁、咖哩花蟹等,虽然只是家常小菜,却丰富了我上半生的味蕾。出生在渔村,我的童年虽然物质贫瘠,但是营养极其丰富。餐桌上总有爸留给我们进补的海鲜,这些蛋白质叫我们的体格比同龄人来得健壮。妈随手拈来都是佐料配菜十足的佳肴美食,不只是我们喜爱,连亲朋戚友对妈的手艺都是赞不绝口。成家后,为了勤俭持家,我再也做不到“海鲜自由”的日子,买一斤虾子得货比三家,虾姑、花蟹等更是高门槛的级别,不在我的主妇手记里。于是,我对未嫁前那种放肆的开怀大吃魂梦牵萦。无奈妈的健康状况,让我实在难以开口。再多么想重温她的手艺,我都不会开口加重她的心理负担。因此,掀开食物罩,一桌属于妈妈的爱端摆眼前,那股感动酸了鼻翼,狠狠敲击我心坎,双目一流盼,两行热泪止不住行脚的滚滚流淌。 转过身,我拿着最大的饭碗去挖了几勺饭,此时多么希望肚腩可以撑得比布袋和尚大,容下一桌的佳肴,容下妈轻易不露,深藏的爱。
3月前
随着其他船员鱼贯而入员工餐厅,洗了手拿上餐盘。左手一开始看到的是一些凉菜,过后是白米饭,然后看到4样菲律宾、印尼口味的菜品,一个汤3个肉,再然后是甜品和水果。 右手一排自拌生菜沙拉、白米饭,接着是3样印度菜,1个汤两个肉;再来是两种口味的披萨,最后是两种水果和3种甜品。 左右两边的甜品与水果有时会重复,甜品旁边有一台雪糕机,让人自己挤雪糕。食物区后是饮料区,排序分别是纯净水、冰块、浓缩果汁、全脂牛奶、低脂牛奶、咖啡机。食物区旁边是调料区,包含番茄酱、胡椒粉、橄榄油等调味料,其中要数泰式甜辣酱最受欢迎,连老外都赞不绝口。 想起多年前第一次上船,面对这丰富的选择还是挺满意的。厨房还会在不同节日另外准备些特色菜,偶有惊喜,为这苦闷的船员生活提供些别样的滋味。 日子如风瞬息而过,也吹走了我刚上船的那股兴奋。几个月过后再进入员工餐厅,看着跟昨天变化不大的菜品,我想念起了在马来西亚早餐的港式点心,午餐的叉烧饭,晚餐的家常饭和宵夜跟朋友去mamak吃的roti canai。除此还有日本寿司、韩国烤肉、越南河粉等等。这馋虫愈来愈壮大,在我心里挠呀挠的着实让人受不了。 下船到处搜寻中餐美食 我开始积极查看游轮航线,搜寻就近的餐厅。我的第一个合同,游轮走的是以纽约为母港的路线,中途停留百慕达3天后回程。百慕达港口附近,我最常去的餐厅之一卖的是西式简餐,我最常点的是一碗大虾沙拉,里面有大量的蔬菜,四、五只大虾和半颗牛油果。烧烤口味的大虾与新鲜蔬菜拌上他们特制的柚子酱,很是爽口。偶尔还会点上一份炸鸡翅和一杯奶昔。这样一份简餐在百慕达大约需要30至35美金,就算有点贵,也抵不住我想祭奠五脏庙的欲望。 多年过去,在我开始了一个新的船期合同并安顿好后,就会开始下船到处搜寻美食。当航海日(Sea Day)越多天,一旦到靠港日(Port Day),想下船的心就越迫切。除了一些当地餐厅,中餐仍是我的首选。所幸不论是南美洲、巴拿马或是加勒比海上的小岛,港口附近总能找到那么一两间中餐厅。在这些地域要找到最道地的中餐,往往是那些最不起眼的门面,里面灯光昏暗却充满着浓浓的中国风情。对联、红灯笼、山水画、剪纸等元素挂满墙上。 今天到一个叫克拉伦代克港的港口城市,位于加勒比海上的博内尔岛。我与友人在一间叫叙香园的中餐厅里,看着老板操着广西方言,手捧着我们不久前点的几道菜,我垂涎欲滴。 【六日情/船员生活01】住宿篇/熊谷太壹(麻坡) 【六日情/船员生活02】伙食篇/熊谷太壹(麻坡) 【六日情/船员生活03】服务业/熊谷太壹(麻坡) 【六日情/船员生活04】糖衣炮弹/熊谷太壹(麻坡) 【六日情/船员生活05】牙疼/熊谷太壹(麻坡) 【六日情/船员生活06】告别/熊谷太壹(麻坡)
3月前
每日一大难题:今天吃什么?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和先生效仿了网络上的教学,制作了一个签筒,里面有炒面、咖哩鸡、煎鱼等菜色,不知道要吃什么的时候,就抽签决定。 不过,想想可以选择要吃什么,其实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尤其是身在马来西亚这种美食天堂。相较之下,日本在食物方面选择比较少。朋友总是问起,在日本生活,每天都吃些什么? 日本平均一份套餐大约要1000日圆(约马币33令吉)。为了节省开支,一般下班后会回家做晚餐,菜色就跟大家在马来西亚吃的家常便饭一样,通常是一菜一肉跟米饭的搭配,偶尔也会做一些简单的日式料理,譬如咖哩饭、乌冬面之类的。周末则会试着做一些想吃、但吃不到的马来西亚料理,像是叻沙、面粉粿、椰浆饭等,味道当然不够道地,但可以解一解乡愁也算是满足了。 因为工作的关系,午餐我和先生自行在外解决。我在学校里工作,校园内可以吃学餐,价钱比外面的餐厅便宜;而先生的午餐比较常在便利店解决,因为他觉得快速经济。但我总是提醒他,不要吃那么多微波食物。虽然科学证明微波炉对健康无害,但我总觉得还是现煮现吃的食物吃得比较安心。 日本有好多的方便食品。除了便利店,超市也有一大专区售卖冷冻食品,像是冷冻炒饭、意大利面、饺子、炸鸡等种类繁多,应有尽有。有一次在电视上看到,日本妈妈帮小朋友准备的便当盒里,有小饭团、鸡蛋、炸物、蔬果、甜点等,看起来营养均衡、色彩丰富。这名妈妈说道,便当里大部分的食物,其实都是冷冻食品,并说感谢这些冷冻食品,让她可以快速准备好孩子的便当,省下了不少时间。而日本的冷冻食品,事实上已经研发到可以自然解冻,就是不用微波,只要早上从冰箱取出,放进便当盒,经过4到5小时的自然解冻,午餐时间吃就刚好。虽然方便,但我对冷冻食品还是兴趣缺缺。 后来,有一次跟同事聊到,她晚餐准备在家弄火锅吃。我好奇她的火锅汤底都用些什么材料。她说∶“超市卖的泡菜汤底很好喝呀!”她听我说要用白萝卜、猪骨等熬汤,觉得日本人发明了那么多的“方便”,怎么都不用呢?而且,还大力推荐日本的冷冻食品都是利用高科技在食物最新鲜的状态时将其急速冷冻,将营养牢牢地锁住,所以根本不用担心防腐剂等问题。 就这样,慢慢地,家里的电冰箱开始出现了饺子、拉面等冷冻食品,不想做饭的时候,就凑着吃,味道还真不错。而不想做饭、也不想洗碗的时候,就外食。 日本女生不太常吃拉面 说到外食,日本的餐厅,其实都有其定位,像是乐雅乐连锁餐厅(Royal Host)、Gusto等的定位是家庭餐厅,适合一家大小;女生一般会选择环境比较舒适的餐厅;年长者则会去一些提供传统日式套餐的餐厅;喝奶茶、吃炸鸡排等路边小吃是学生和年轻人的专利;居酒屋和拉面店当然就是男生比较常去的地方了。 不知道大家来日本吃拉面的时候有否察觉,日本的拉面店一般都是男生居多呢?话说因为脂肪太高、吃了容易发胖,而且拉面店通常比较窄小、排气不好,吃完身上会有股臭味,所以日本女生不太常吃拉面。据日本女生表示,如果第一次约会,男生把女生约到拉面店,很大可能那就是他们俩的最后一次约会了。 我试过一个人走进一间拉面店,包括食客、煮面的和服务生在内,全都是男的。刚开始面对这种情况还觉得尴尬,后来也就习以为常了。想着自己本来就是个外国人,也不用特别按照日本人的方式吧。反正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还是满足自己的味蕾重要!
3月前
3月前
3月前
4月前
(新加坡16日讯)2023年新加坡“必比登推介”(Bib Gourmand)名单昨天上午出炉,共有79家餐馆和小贩食摊入选,其中19家是首次入榜,包括2家餐馆和17个小贩摊位。 《联合早报》报道,首次入榜者不乏苦干多年的老字号小贩,他们不仅赢得食客青睐,如今也获得米其林肯定,锦上添花。 今年,芽笼峇鲁巴刹与熟食中心和亚当路熟食中心,各有3档小贩获米其林食探青睐。 芽笼峇鲁巴刹与熟食中心建于1974年,有超过80个摊位,以价廉物美的传统美食见称,上榜的小贩美食分别是祝记、回味辣椒板面和鸳鸯苋菜汤。 至于集合众多清真小贩摊位的亚当路熟食中心,除了著名的亚当路大虾面,具有50年历史的羊肉汤档Bahrakath Mutton Soup和马来摊档Selamat Datang Warong Pak Sapari,也榜上有名。 创立于1991年的祝记售卖的是无骨卤鸭,摊位由摊主王荣福(62岁)和妻子徐情兰(61岁)联手经营。 王荣福受访时说,自己爱吃卤鸭,因而在32年前创业时选择售卖卤鸭,并自行研发食谱。得知摊位入选米其林必比登名单,他认为这是对他的食物的肯定,而他也不担心上榜后引来人龙,毕竟往常光顾摊位的食客也得排队等上20分钟。 首次入榜的回味辣椒板面创立于1996年,摊主何俊明(52岁)和妻子廖小燕(49岁)得知摊位上榜时笑说:“这么多年用心煮面值得了,不担心上榜后人龙太长,一般来说,平常午餐时段人龙不断。今天生意照旧,没有特别多人。” 爱吃板面的何俊明说,他原本卖的是汤板面,一次在吉隆坡吃了当地的辣椒板面,觉得好吃,回来后便开始钻研自己的配方,并于6年前开始售卖干的辣椒板面,深受食客欢迎。 鸳鸯苋菜汤在新加坡有逾30家分店。位于芽笼峇鲁熟食中心的鸳鸯苋菜汤是其中一家分店。 来自泰国、现是新加坡永久居民的摊主吉娜受访时说,她每天得以黄豆、江鱼仔、玉米和其他秘方配料,花两个多小时熬制苋菜汤。 亚当路大虾面自1988年起就在亚当路熟食中心营业至今,已有35年历史。第二代摊主张华安(61岁)自幼开始帮父亲经营虾面摊生意,为保留传统味道,他多年来沿用父亲当年研究出来的食谱烹煮虾面。 今年的米其林必比登名单中共有53家小贩摊位、21家餐馆,以及5家街头小吃。必比登推介名单旨在表扬价格中等又美味的餐馆或摊位。 今年是米其林第7年推出新加坡必比登名单,所推介的餐馆或小贩摊位,每人一餐价格不能超过45新元。 19家首次上榜的米其林必比登平民美食: 1. 亚当路大虾面(亚当路熟食中心) 2. Bahrakath Mutton Soup(亚当路熟食中心) 3. Selamat Datang Warong Pak Sapari(亚当路熟食中心) 4. 美芝路鱼头米粉(大牌90号黄埔通道熟食中心) 5. 新加坡炒福建虾面(大牌90号黄埔通道熟食中心) 6. 祝记(芽笼峇鲁巴刹与熟食中心) 7. 回味辣椒板面(芽笼峇鲁巴刹与熟食中心) 8. 鸳鸯苋菜汤(芽笼峇鲁巴刹与熟食中心) 9. 嘟嘟熟食(裕廊西第505座巴刹及熟食中心) 10. 兴记咖哩鸡米粉面(牛车水芳林熟食中心) 11. 记得来海南鸡饭(义顺忠邦熟食中心) 12. 国成菜馆(牛车水恭锡路2/4号) 13. 贵兴(纽顿熟食中心) 14. 南星福建炒虾面(旧机场路熟食中心) 15. No.18炒粿条面(锡安路河畔熟食中心) 16. 顺发(桥北巴刹与熟食中心) 17. 泰成鱼汤(达曼裕廊熟食中心) 18. 椰子俱乐部(美芝路269号) 19. 永春云吞面(红山景第115座巴刹与熟食中心)
4月前
那天刊登在【文艺春秋】的文章〈神尚未降临〉钓出好友棋子的留言,在我的脸书分享了他十几年前的画作。那幅画恰巧记录了老街一隅,画中品苑云吞面馆隔壁的两层楼老屋不知何时消失了,攀附在篱笆的葡萄藤,如今细细的藤蔓攀援而上,爬上榕树,继而伸向隔壁街的红色地标建筑物。 新山坡底唯一的老街,相较于槟城、怡保或马六甲的旧街场,它过于朴实和简陋。老街一度沦落为黑区,白天了无人烟,夜晚是瘾君子和流莺的聚集地。 这几年吹起怀旧风,各大城市的老厝陆续翻新,街道重新规划和整治,斑驳的墙壁被粉刷或被具有在地色彩的壁画覆盖,这股古早风活络新山老街的人流和生意量,焕然一新的街景吸引大批年轻的消费群到此打卡。再加上有志的文化人当背后推手,每逢佳节主办文娱活动,进一步推高老街的知名度。周末清早可见络绎不绝的游客,要不坐在五脚基享用南洋早餐,要不排队购买碳烤面包当伴手礼。 消失的东西并没完全湮灭 在地美食绝对是吸引游客的最佳方式,面家老板所烹煮的云吞面,特制酱汁有别于中北马区小贩常见的做法,他完全没使用黑酱油。面条弹性佳且含蛋香,无碱水味。叉烧是老板亲自烧烤,口感多汁不柴。老板用心留住古早味道,平日店内坐满对岸到访的老饕,不时能遇见来自中国、印尼、菲律宾等地慕名而来的旅客。消失的老味道在老板的巧手下被复刻,给予自己和老街另一个重生的机会。无意间,他也造就了老街的另一道迷人风景线。 说回棋子的画作,要不是那篇稿子,或许他也忘了画的存在。爬格子的人以文字留住记忆,画家在纸上画下即逝的景物,厨师则以烹调手艺留住味道,各司其职。或许消失的东西并没完全湮灭,只是换了另一种形式,存在与传承。 顺带一笔,后来发现面家老板竟是失联四十余年的儿时玩伴,在曾经近乎澌灭的老街,我们寻获彼此的童年。
4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