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美食

1分钟前
10小时前
(马六甲26日讯)美籍华裔世界名厨甄文达(Martin Yan)今日再次现身马六甲,为美食旅游纪录片进行拍摄,通过厨艺与影像持续全力推广马六甲传统美食,并为2026大马旅游年注入亮眼魅力。 甄文达于今早10时抵达百年老字号东圭纳源发成(兴记)海味庄有限公司,拍摄以干海味制作团圆盆菜的内容,进入棚内后便迅速投入工作,从食材摆设、灯光色调,到调味瓶罐及厨具的排列顺序都逐一检查,亲自动手调整细节,展现专业严谨的一面。 甄文达力求呈现最佳画面 拍摄过程中,他持续与导演周汉塔、源发成董事经理杨添毅和杨添成、摄制团队沟通,力求呈现最佳画面,其高度的专业素养令在场者赞叹。 在美食界享有盛誉的甄文达,其品牌节目《甄能煮》已播出48年,曾拍摄《马来西亚之味》在65个国家播映,今年来马拍摄《Passport to Malaysia》节目,为此更数次在古城展开拍摄,今日拍摄地点为马六甲百年老字号海味源发成。 甄文达接受《古城》社区报专访时表示,2026是大马旅游年,他日前与旅游部探讨推广美食和旅游的合作方向,并相信大马的美食、旅游和经济前途无限。 他透露,今年9月至12月期间持续来马,包括12月再次到访马六甲。 他认为,国际游客看好东盟经济与文化活力,加上大马与中国长期友好,他希望以海外华人的身份,继续在国际平台推广中华与大马美食。 他说,自己多次到访大马皆喜欢尝试不同的美食,其中最吸引他的是大马料理中大量使用新鲜香料及保留传统风味,譬如兼具中国烹饪神韵与本地特色的娘惹料理,是跨文化融合的典范。 他表示,无论在马六甲或槟城,都能找到许多正宗娘惹餐厅,这些传统美味如果没有人推广,恐怕会慢慢失传。 “我每次来都希望大马美食能发扬光大,娘惹美食代表数百年来华人在马来西亚的足迹,从郑和下西洋的时代延续至今,这种味道必须继续发扬。” 同时,甄文达表示,中国海味在全球享有盛名,而源发成从世界各地引入高端海产,是制作顶级干海味的优势所在。 “民以食为天,美食无国界,我们通过中英双版节目呈献,将让更多西方国家了解干海味文化。” 在厨师和食品加工领域多年的他分享道,优质干海味必须来自最新鲜的食材,例如日本鲍鱼价格高昂,有些市场上难以买到,若切片加入盆菜,就能让更多人品尝到不同海味的精华。 “干海味经脱水后保留原味精华,烹煮时味道更浓郁爆发,是传统宴席的重要元素。” 他也分享盆菜制作心得,新鲜盆菜通常有10样食材,鸡肉、鸭肉、冬瓜、蔬菜可放在底部焖煮,以免烧焦,而干海味与新鲜食材融合,也能呈现多层次口感。 他说,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拥有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与多元层次,希望全球华人共同努力把传统发扬光大,让世界看见中华美食文化的价值。 杨添毅:甄文达乐于分享经验,受益良多 源发成董事经理杨添毅在完成首轮拍摄后受访时表示,甄文达亲切、敬业且毫无架子,对食材与拍摄的要求严格,却也乐于分享经验,让他受益良多。 他说,甄文达曾于今年6月受旅游局邀请到源发成示范娘惹酱料烹调,双方从此保持联系,今日是他首次与甄文达同台上镜,笑称有点像“班门弄斧”,难免紧张,但这是难得的学习机会。 杨添毅表示,源发成已有95年历史,由其来自中国南方的公公创立。“能让世界名厨亲自介绍我们的盆菜与海味,是推广传统食材的最佳方式,也希望吸引更多游客认识马六甲美食。” 他说,甄文达粉丝遍布全球,此次拍摄势必为推广马六甲道地美食与2026大马旅游年带来巨大助力。 源发成二度接待甄文达到来拍摄,杨添毅(右)则是首次与甄文达同台上镜。
10小时前
无论走过多少个国家,我相信很多大马人对家乡的食物始终情有独钟。 在马来西亚,只要谈起“吃”,你永远不必担心话题会冷场,因为大马美食跨越族群、宗教与语言界线,总是能够展现真正的无国界魅力。 走在马六甲街头,早上可能是娘惹糕的椰香与咖喱卤味交织,还有海南咖啡、云吞面和椰浆饭飘香,中午则是卤肉、肉骨茶、咖喱饭档口的浓郁香料气息,与隔壁鸡饭粒摊的蒜香交错,傍晚有沙爹炉上升起的炭火烟气,也有中华煮炒的独特风味,宵夜还有“麻麻档”香料四溢。 我们彷佛不需要刻意去寻找异国料理,因为每一天平凡不过的日常,就是世界口味的交汇点。这里的本土化混搭食物广泛被接受,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生活方式,各种跨种族美食文化的融合出现在菜单里,也成为独特的记忆。 生活在多元族群并存的环境里,我们除了彼此尊重差异,也欣赏对方的味道,没有谁需要放弃自己的传统,反而因为交流,原本属于某个族群的味道,慢慢成为了全民共同的味道。比如椰浆饭、印度煎饼、炒粿条、酿豆腐、猪肠粉、经济炒面,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最佳版本,也都有一段与之相关的故事。 马来西亚美食的独特之处,不是因为它多,而是因为它不断变化,却又守住各自的灵魂。每次都会感叹在餐桌上的那一刻,总能让人忘却差异,只专注于食物带来的满足与温度。 我们的多元社会应该是特色,不应该是绊脚石,真诚希望国民就像大马美食一样: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既能各自发亮,也能一起精彩!
11小时前
2天前
(新加坡23日讯)嫁给厨师老公伍思翰,狮城艺人郑颖除了对吃变得讲究,去蜜月旅行也多了寻觅美食和食材的行程。只是为了保持好身材,她必须在旅途中找时间运动。 《联合早报》报道,伍思翰和郑颖2025年6月15日结婚,但因为工作忙碌,直到10月底才抽出时间到欧洲度蜜月。日前受访时,伍思翰“爆料”老婆原本希望明年才度蜜月,是他哄骗老婆得逞,“她是工作狂,我跟她说我要出差,叫她一起去。” 郑颖解释,婚礼后因为拍戏的关系,必须延后度蜜月,“加上这一年结婚又搬家很忙碌,所以原本计划明年才去。” 伍思翰和郑颖花了两个星期畅游西班牙、法国和苏格兰。除了观光饱览美景,他们还参观酿酒厂、养蚝场,也品尝了不少美酒佳肴。 两人都没去过西班牙,对那里很好奇,除了参观宏伟的圣家堂(Sagrada Familia),还到以美食闻名的圣塞巴斯蒂安(San Sebastian)大饱口福。 在法国巴黎,除了感受当地的时尚气息,他们也参观了养蚝场,还观看“疯马秀”。苏格兰之行的重点则是到麦卡伦庄园(Macallan Estate)品尝威士忌,当地的景色让夫妻俩惊叹,直说想旧地重游。郑颖说:“我们在苏格兰和西班牙是自驾游。苏格兰的天气很好,沿路秋天的颜色很漂亮!” 旅行多了美食元素 当了厨师老婆后,郑颖的旅行多了美食元素。她说:“有个厨师老公真的不一样,我在吃方面变得比较挑剔,也学会分析食材和调味。我很享受这样的旅行,只不过旅途中须要找时间运动。” 问及最难忘的体验,参观养蚝场让郑颖印象深刻,伍思翰则甜蜜地说:“我最难忘是看到老婆开心,看到她对食物更讲究,还更会找美食。” 婚前和婚后的旅行有什么不同?郑颖说:“这次旅途中,思翰会特别留意当地的室内设计,希望从中(为新家)拿一些灵感。”伍思翰补充道:“我们也会讨论外国人怎么教育孩子,讨论对育儿的看法。” 爱吃老公煮的娘惹菜 伍思翰来自土生华人家庭,郑颖最爱吃老公煮的娘惹菜,她说:“思翰的父母厨艺超好的,他也学到祖传秘方。” 体贴的老公这时跳出来称赞:“她对调味很有天分,但是不敢拿给我吃,我会偷偷吃,其实很不错。” 原来郑颖不敢班门弄斧。“他是厨师耶!认识他之前我是不下厨的,因为妈妈和弟弟都会烹饪。但是现在当了人妻,我会尽量煮给老公吃。不过我是完美主义者,所以要过得了自己这一关,才会给他吃。” 夫妻俩的爱巢尚未完成装修,但他们已经入住,伍思翰说:“房子还在做一些小调整,所以还有点乱。” 他们对家居风格的口味一致,新家走现代简约风,以白色为主,他们说:“厨房、客厅都是白色,房间则选用米白色,是我们都喜欢的风格。” 想先过二人世界 谈及生育计划,两人有共识先享受二人世界。郑颖说:“今年太忙碌了,我想先缓一缓,所以没有打算生宝宝。我还想去旅行呢,但有了孩子,生活就会改变。” 她庆幸双方父母都没有“催生”,但也没把话说死,“还是顺其自然啦,毕竟有孩子就是一种福气。” 郑颖打算至少一年后才当妈妈,伍思翰甚至想更久一些,理由很甜蜜:“我想把老婆留在身边久一点,她是一个很有母爱的人,如果有孩子,她对我的爱就会分散,对我的注意也会变少。”
4天前
1星期前
3星期前
4星期前
4星期前
4星期前
1月前
1月前
2月前
父亲的大手常年劳作,上面布满了务农时遭受日晒雨淋所留下的印记。然而,当这只手掀起菜罩刹那,却是我记忆中最温暖的一幕。 至今,那晚的情景仍然如烙铁一般,深深刻印在我的脑海。 父亲拿起汤匙,凑到嘴边喝了一口我煮的汤。他半眯着眼,喉结随着入口的汤滑动了一下,我的心也跟着提到了胸口上。“嗯,丝瓜香甜,鸡脚也很滑嫩。父亲嘴上碎念着。说完,还对我投以嘉许的一眼,再看着母亲和妹妹一碗接一碗地舀汤,直到汤碗见底。平时极少得到赞美的我,细细回味着父亲的激赏在我心中留下的冲击。当晚,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睡。 这碗平平无奇的汤,是报纸上的家常食谱所赋予我的灵感。 在那个还没手机的年代,陪伴我度过青涩少年岁月的,是一本本记载着无数珍贵记忆的剪报。它见证了我的成长,更让我学会了一身好厨艺。 从15岁开始,我就对剪报着了迷。我们一家都爱阅报,家里订阅了一些日报如《星洲日报》,或是小报如《新生活报》之类,是母亲专门买来研究马票用的。每晚用过晚餐,父亲毫不例外地阅读报纸,母亲埋首于她的马票经,我则着迷于当时连载的【四人夜话】小说。 一次,我照常打开报纸,却被里头的一份食谱深深吸引住了。现在我仍然记得,食谱介绍的是一道家常滋补汤——丝瓜鸡脚花生汤。这汤最吸引我的是据说可以“补脚气”,父亲常年脚痛,最适合他不过了。 我果断地搁下报纸,兴致勃勃地到桥头菜车处买了相关的食材:丝瓜、花生、鸡脚。卖菜阿姨看我面生,还特地教我选择专门煲汤用的花生,让花生更容易软烂香甜。还有,鸡脚得选根根脚趾都丰满浑圆的,回家还得用剪刀为鸡脚美甲一番。 那一晚的成功,让一个想法在我心中悄悄萌生:我要收集更多的食谱做成剪报! 隔天,我爱惜地把有关食谱剪了下来,用手指沾上了胶水,再细心地把剪报四角用手推平,珍而重之地贴在我的科学大本练习簿上——我的第一本剪贴簿就这样诞生了。 靠剪报学会了做菜 出于对父亲赞美的渴望,我开始研究起报章上的食谱。食谱百花齐放,想尽办法得到我的青睐,我会先斟酌食材是不是容易取得,再看看烹饪过程会不会过于繁杂。适合的,我就会赶紧用剪刀细心地剪下来,再一张张地贴在我的剪报册子里。有的食谱配上了菜肴图片,更多的是纯文字食谱。由于嗜辣,我还收集了部分国文版本的食谱。 最早完成的剪报,飘着油烟味。学煮初期,由于不熟悉烹饪步骤,每次煮食之前,必定得让剪报陪在一边当督工,才煮得心安。这一来,在我疯狂吸收烹饪知识的同时,这些剪报也免不了吸收不少斑驳的油渍。 凭着这些剪报,我逐渐学会了一道道从不曾在餐桌上出现的菜肴。其中,父亲最为欣赏的是大火快炒的姜葱炒肉片,他曾经咬嚼着肉片激赞:比餐馆的还好吃!边说,边伸手去舀了一大匙的热腾腾肉片。 随着收集的食谱越来越多,我的剪贴簿也愈发丰腴。每天晚上功课做完,我会坐在沙发上逐篇剪报慢慢看,以便在烹煮时不手忙脚乱。到了后期,我已经把食谱背得瓜滚烂熟,不必边看食谱边煮食了。 父亲和一般传统华人家庭的一家之主一样,虽然肩负着养家的重担,和孩子们的关系却有点疏离。严肃的父亲没有什么特别的嗜好,除了唱歌,最大的快乐来自于品尝各类美食。然而母亲出身大户人家,对烹饪真的不怎么在行,只求让我们填饱肚子。偶尔,父亲还会因为母亲煮的菜过于重复而忍不住嘀咕,最后干脆自己抓起锅铲煮上几道拿手好菜。 想到父亲喝汤时的满足样子,加上耳边回荡不去的赞美声,我的人生慢慢起了变化。那天开始,放学回家后,我书包一丢,就开始在厨房忙碌。闷热的厨房,炒菜时冒出的浓烟,都无法阻挡我用心研制一道道美食。 有趣的是,父亲回家第一件事总不是洗澡,而是直接伸手打开菜罩,看看我煮了什么好料。随着菜罩重新放下,父亲的嘴角必定满意地上扬。那只掀起菜罩的手,打破了我和父亲之间的隔膜。偶尔,父亲在报章上看到想吃的,或是看起来好吃的,还会帮我把报纸留着。 为了更好地保存这些剪报,我还买了人生中第一本自粘式覆膜相册。几年下来,累积了五、六本,它们就放在客厅当眼处,方便我随时翻阅。 可惜,这些珍贵的相册,在父亲把老家出租给房客之后,竟然全部不翼而飞。当我得知这个晴天霹雳的消息,父亲一口接一口喝汤,父亲上扬的嘴角,父亲急着掀起菜罩的画面排山倒海地涌上我的脑海。我疯了似的掏箱倒柜,企图找出这些陪伴了我漫长成长岁月的老朋友们,却始终找不回它们,只好作罢。有时想起,还是忍不住怅然,就像和一位珍贵的老朋友从此失联。只能往好的方面想:也许它们遇到了一个和我一样热爱剪报的人,被珍而重之地收藏起来了? 如今科技发达,看报纸的人越来越少,更别说还有人有兴趣剪报了。现在想查找食谱,只要在小红书输入关键字,不到一秒就有几十个食谱任人挑选。然而,冰冷的屏幕,又怎么比得上当年那一张张的剪报?它虽然因为年月久远而泛黄,却记载着我最珍贵的记忆。对我来说,滑动手机的屏幕浏览食谱,远远比不上当年逐页翻阅剪报时,那淡淡的油墨味,和指尖所传来的幸福。唯一庆幸的是,至今经我手烹制的菜肴,仍然能满足家人挑剔的味蕾,尤其是父亲,他是我最为捧场的粉丝。 当年为了得到父亲的关怀而勤于剪报的画面已无法复制,却是我成长期间最珍贵的记忆。
2月前
2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