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关注‧人物生活:母乳,妈妈给的第一份礼物(下篇). 陈梅洁:加入支持小组 陪伴 同行不孤单



母乳,是妈妈送给孩子的第一份礼物,也是生命伊始最天然的守护。它不仅滋养了小小的身体,更承载着母爱的温度与力量。
在这条母乳喂养的旅程上,每一位妈妈都有自己的故事。本系列报道中的三位职场妈妈,她们是救死扶伤的医生、是守护新生命的产房护士长、是投身科技的医疗器材工程师。她们身份不同,却有着共同的坚持,将母乳喂养的经验与专业知识化作温暖的分享,陪伴更多新手父母走过迷惘与挑战。
ADVERTISEMENT
本系列报道也将带大家走进三位职场妈妈的心路历程,聆听她们对母乳喂养的专业认识,也了解职场妈妈是如何在工作与母乳喂养之间找到平衡,同时见证母乳喂养带来的成长与感动。

陈梅洁:在质疑中长期抗战
在医疗器材工程师陈梅洁的人生里,母乳喂养不仅是一段母亲的体验,更是一场关于知识、毅力与社会观念的长期抗战。她育有四名孩子,三女一男,十多年前初为人母时,因缺乏知识与社会支持,她的哺乳之路几度踉跄。然而,凭著坚持与学习,她一步步走过挫折,最终成为母乳支持小组的一员,协助更多新手妈妈重拾信心。
陈梅洁透露,回想起十多年前生第一胎时经历至今仍记忆犹新。当时是在政府医院生下大女儿。由于院方一贯提倡母乳喂养,因此不允许携带奶粉、奶瓶入院。她非常听话,按照规矩,奶粉、奶瓶什么都不买不带就去生小孩。由于当时缺乏母乳喂养的专业知识,孩子又是在大半夜出生,能寻求帮助的护士不多,加上自己对喂奶似懂非懂,因此也不确定自己有没有成功喂奶,但可以确定的是女儿确实有被“饿到”。
她坦言,那个年代母乳风气尚未盛行,即使她想要坚持,也总被质疑。宝宝哭闹,自己与家人难免焦虑,认为宝宝是不是吃不饱?是不是自己母乳不足?在月嫂建议下,宝宝曾一度改喝配方奶粉。但之后她透过网上搜寻资料,一点一滴修正方法,最终让孩子部分喝到母乳。只是因为经验不足,第一胎的母乳喂养只维持到七八个月便中止。
哺乳也是讲技巧
失败并没有浇熄她的决心。怀上第二胎后,陈梅洁开始“做功课”,大量阅读相关资料,学习哺乳姿势、乳房按摩、饮食调整等技巧。这些知识成为她坚持母乳喂养的底气。
“我当初以为将宝宝抱在胸前就能自然哺乳,后来才明白原来哺乳也需要方法。哺乳就是一门‘技术活儿’,掌握了技巧,正确的方式,每个妈妈都可以成功哺乳。从第二胎开始我顺利实行全母乳喂养,为孩子打下健康基础。”
陈梅洁坦言,母乳之路绝非轻松。产后虚弱的身体,每两三小时就得起身哺乳,几乎无法好好休息。若奶量不足,还要面对“追奶”的压力。但这都是每一位哺乳妈妈都必经的考验。
到生第三胎时,陈梅洁对母乳喂养的技巧、经验等已经更加熟练,学会了侧躺哺乳,既能减轻体力消耗,亲喂更能省掉清洗、消毒奶瓶的时间,在月子里就能获得充分的休息。

喝奶习性各不同
陈梅洁透露,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喝奶习性,以其孩子为例,老二偏好母乳瓶喂,也可以接受冷冻母乳,因此上班期间会抽出时间挤奶冷冻带回;老三比较喜欢亲喂,所幸住家距离上班地点不远,午休时可以回家亲喂孩子;小女儿则完全拒绝冷冻母乳。因此身为妈妈就得根据不同孩子的习性调整方式。
|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 星洲公开活动 | |||
| 礼品/优惠 | |||
| 会员文 | |||
| VIP文 |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 报纸 | |||
“只接受新鲜母乳的小女儿让我不得不出差带著她同行。幸好丈夫工作弹性大,能陪伴左右,一起照顾孩子。”
陈梅洁透露,早期挤奶器并不盛行,因此仅能用手动挤奶器或直接上手挤奶。这种方式成本低,普及性也强。即使现在挤奶器越来越先进,其仍鼓励新手妈妈掌握最基本的方式,因为那是随时随地都能应用的技能。
生第三胎后,因为工作上需要经常出差往中区各个政府医院跑,因此不得不购入挤奶器使用。当时其选择购买一种可放入内衣的自动挤奶器,该挤奶器使用起来非常方便,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科技确实让妈妈更方便,但其始终相信,基础知识才是最重要的。
从支持小组获取力量
陈梅洁强调,许多家庭无法负担昂贵的设备,而母乳支持小组的使命之一,就是教妈妈们掌握最天然的方法,透过按摩、刺激乳房,达到催奶效果。
她在第三胎后,因参加一场由西马讲师主讲的母乳讲座,意外接触到母乳支持小组,从此成为志工。当时有不少人问坚持给孩子全母乳喂养的理由及动力是什么,其认为自己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觉得母乳比较方便,也比较自然。
陈梅洁透露,加入母乳支持小组后,让自己获得了社群的力量。母乳小组聚集了经验丰富的妈妈们,彼此交流心得,解答疑问,这些经验也让新手妈妈少走许多弯路。如今更是成为指导新手的“过来人”。
“刚加入母乳支持小组时,该小组非常积极的推广母乳喂养,几乎每个月都会办讲座,后来冠病疫情来袭,活动停摆,疫情过去后志工们的孩子也大了,推动力慢慢减弱。不过近年来,诗巫医院重新招收新志工,我也转而加入医院的小组,继续贡献。”
她透露,如今,该小组多以线上方式指导妈妈,部分特殊个案则会亲自到府协助。在成为志工的路上,曾遇到乳头凹陷、石头奶等棘手情况,但只要耐心指导,每一位妈妈最终都能成功分泌母乳。
陈梅洁说,母乳喂养之路不该孤单,妈妈需要被支持。母乳支持小组的价值就在于让妈妈们感受到“有人同行”。对陈梅洁而言,母乳之路是一场长跑,从怀疑到坚持,从孤军奋战到陪伴他人。其相信,每一滴母乳背后都有母亲的付出与智慧,而这份坚持值得被看见。

分享母乳理解哺乳
三年前生下小女儿时,陈梅洁的奶量多得惊人,加上小女儿不喝冷冻母乳,因此多出来的冷冻母乳简直塞爆冰箱。陈梅洁将照片上传朋友圈,没想到不少妈妈留言索求。于是,她开始分享母乳,最多时同时供应四至五名宝宝。
“这是不是意味著喂母乳的家庭越来越多?相较于十多年前,我有感受到近年母乳需求明显上升。这对于推动母乳喂养的志工来说是非常好的消息,也感受到了我们的责任。”
陈梅洁强调,母乳,不只是营养,还是妈妈与孩子的连结。母乳喂养最大的便利在于“天然、随时可得”。亲喂时无需奶瓶、无需消毒,宝宝一有需求就能立即满足。她也观察到,母乳喂养的孩子虽不等于不会生病,但确实病得少、康复快,这与母乳中的免疫成分息息相关。
她说,社会观念一直在演变,十多年前,妈妈在公共场所哺乳,常招来异样眼光,相对如今,社会氛围已逐渐包容,甚至月子中心也积极推广母乳喂养。风气在变,但仍需要更多正确知识的传递。让更多妈妈理解母乳是可以的、足够的,这也是母乳支持小组最核心的工作。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