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星洲人

|

VIP文

发布: 7:30am 06/09/2025

比达友族

发现砂拉越

查桂山

比达友族

发现砂拉越

查桂山

【发现砂拉越】山不高却历史厚重  查桂山 比达友族魂遗址

文字/摄影:本报特约邓雁霞

这座山并不高,只有海拔360公尺左右,在砂拉越浩瀚的群山中显得低调而平缓,可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它不只是登山客徒步的打卡点,更是群的发源地和精神象征。

这里保存着古老的山顶聚落遗迹,承载着族群迁徙与生存的记忆,也见证了社区如何在现代化浪潮中保护自身文化。爬上这座山,仿佛翻开了一本写在山林里的历史书。

ADVERTISEMENT

这座山的名字,叫(Bung Jagoi)。

(6/9见报)发现砂拉越:查桂山(Bung Jagoi)
从空中俯瞰查桂山的部落遗址,长屋的遗迹依稀可见,静静诉说着比达友先民在山顶生活的历史。(照片由IK Wadell提供)
一路有毛孩当山导

查桂山位于砂拉越古晋的西南部,距离石隆门不过一小时的车程。从甘榜杜越(Duyoh)开始走上山,往上延申的混凝土台阶,沿途林木郁郁葱葱,鸟鸣声不绝于耳。大约徒步一个小时左右,即可抵达山顶的聚落,再走15分钟便能登上主峰——天圣山(Bung Tesen)。站在峰顶,婆罗洲的群山与印尼边境风光尽收眼底。

(6/9见报)发现砂拉越:查桂山(Bung Jagoi)
友善的狗儿山导们出现在林间,一路引领我们走到部落。

一路相伴的,是一群毛孩山导。一开始只有一只黑色的狗,走在前方引领着我们上山,后面出现越来越多的狗儿,友善温和地伴随我们走到查桂部落。后来才从查桂山的脸书专页得知,其中两只叫“青岛”和“蚊子”,已是当地知名且资深的狗儿山导。

“山导”把我们带至山村转一圈,就各自散去玩乐,仿佛任务已完成。眼前这个永远停格在时光里的查桂山村,如今已无人烟,只有沿路的花儿还是在盛放,蝴蝶漫天飞。

(6/9见报)发现砂拉越:查桂山(Bung Jagoi)
迎接我们的狗山导。
传统祭祀圆屋展示传统文化

这是石龙门地区查桂山的第一个比达友的祖传村落,曾经有34栋长屋,现在有13栋长屋的废墟。唯一可以走入参观的,是比达友族的传统祭祀圆屋(baruk),里头摆放着曾经在这里生活的居民照片、当地比达友的传统文化,以及山上野生动植物的介绍。

(6/9见报)发现砂拉越:查桂山(Bung Jagoi)
比达友族的祭祀圆屋(Baruk),圆形屋身象征团结,内部陈列着族人的记忆、祖灵祭品与传统遗物。

据说,这里依然保存着早期的人类头骨,被族人视为遗产的一部分,象征着他们不曾消逝的记忆与传承。

山泉水神奇传说

沿着山径前往,可抵达神秘而宁静的林中瀑布,Libuan Pinomu瀑布以及七层的Libuan Dowon瀑布。

(6/9见报)发现砂拉越:查桂山(Bung Jagoi)
七层的Libuan Dowon瀑布十分壮观。(图:Bung Jagoi旅游脸书)

在瀑布旁,还流淌着一处被称为“Ayak Skuang”的山泉水。那是比达友族人建造的传统引水装置,将山水引下来供日常使用。由于这泉水四季不断,即便旱季也不枯竭,当地人相信,这泉水拥有奇特的疗愈力量。传说曾有人因中风而行动不便,却在泉水中浸泡3日后,竟能重新站起行走。

于是,这片山泉成了族人心中的“神水”, 族人用它为孩子退烧,相信它是拥有疗愈力量的圣泉。

(6/9见报)发现砂拉越:查桂山(Bung Jagoi)
Ayak Skuang泉水,清澈甘甜,被比达友人称为“永不干涸的泉眼”。

对族人而言,山林有灵,水流有魂,而这泉水更是祖先留给后代的礼物。行走其间的人们,在饮下泉水或触摸它的清凉时,仿佛也能感受到那股来自大地的力量与祝福。

外族突袭南迁重建家园

查桂山的历史与比达友族的迁徙紧密相关。相传在750年前,比达友自印尼加里曼丹的桑孔山(Sangkong)而来,在砂拉越的布拉达山(Bung Bratak)建立了最早的部落聚落。

(6/9见报)发现砂拉越:查桂山(Bung Jagoi)
查桂山比达友族过去是泛灵信仰,至今依然在山下村落举办各种祭祀。其中包括女祭司荡秋千、吟诵经典,是比达友丰年祭重要祭祀仪式。(图:Bung Jagoi旅游脸书)

1838年5月1日,布拉达山的山中部落经历了一场毁灭性的浩劫:外族的突袭焚毁了7座长屋,村民惨遭杀戮,约300人被掳走。幸存的族人在比达友领袖库罗(Panglima Kulow)带领之下离开祖居之地,南迁至查桂山重建新的家园。这个悲壮的事件,成为比达友族群历史上的关键转折点。直至今日,人们依然在每年的“布拉达山节”中,追忆那段刻骨铭心的往事,而查桂山也成族群的避难所与新起点。

根据休罗爵士(Sir Hugh Low,1824-1905)在《砂拉越之人民与物产》于1885年的记载,当时村子里已有300名居民在山上生活。那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社区,村民种植水稻、山药与胡椒,进行传统祭祀与节庆。孩子们在梯田间追逐,妇女们以竹与藤编织器物,男人们在农耕之余修建房屋。

(6/9见报)发现砂拉越:查桂山(Bung Jagoi)
村子里的花儿依然盛放,只是人去楼空。
族人外迁 凋零成空村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碍于耕种地不足,比达友人开始慢慢迁移至山脚下,山顶的聚落逐渐凋零。最后一次迁移是在2010年,查桂山村正式变成一座空村。

(6/9见报)发现砂拉越:查桂山(Bung Jagoi)
进入登山步道前,游客必须先完成登记手续。

今天,这里只剩下褪色的木屋,山鸟的啼鸣与风声在回荡。不过对族人而言,这片遗址并非荒凉,而是他们族群的“灵魂坐标”。每逢重要节日或祭祀,族人依旧会回到查桂山举行仪式,以此维系与祖先的连接。

(6/9见报)发现砂拉越:查桂山(Bung Jagoi)
上山的路都是往上延申的混凝土台阶。

在查桂山脚下的比达友村庄,古老的信仰依然在延续。尽管大部分族人早已迁下山,接受现代宗教或新的生活方式,但在某些村落,泛灵信仰的祭祀仪式依旧被小心守护。人们仍会在特定的日子里祭拜山林与河流的灵魂,向稻谷之神祈求丰收,向守护祖先的灵祇表达敬意。那一缕缕升起的祭火烟雾,仿佛把人带回到久远的年代,让人感受到比达友人与大自然之间从未割舍的联系。

(6/9见报)发现砂拉越:查桂山(Bung Jagoi)
查桂山不只是徒步的目的地,它是比达友族群的精神根源,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

(6/9见报)发现砂拉越:查桂山(Bung Jagoi)
到了部落之后,山导们像是在和我们介绍它们的家乡,之后就各自玩乐去,仿佛任务已经完成。

(6/9见报)发现砂拉越:查桂山(Bung Jagoi)
空无一人的长屋,仿佛时间停格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