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输的我 ,为何陷入AI的依赖?



主持人你好,
我是一个很讨厌失败的人。我从小就知道我很怕输,特别是在玩游戏的时候,只要我发现我快输了,我就会直接退出,不想面对那个输的结局。
ADVERTISEMENT
自从ChatGPT面世以后,我发现了它的便利,同时也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依赖。我现在不论大大小小的决定都要先问过AI,确定自己的选择是最好的以后,才敢真正做决定。
让我自己开始害怕的事情是,我连今天吃什么、穿什么、又或者是回答朋友的信息都会先问过AI的意见才敢行动。我以前觉得这样很便利,但现在觉得自己好像在这其中丧失了思考的能力。你说我该怎么办呢?
小林
失败并不可怕 如何学会信任自己
亲爱的小林,你好。
感谢你愿意如此坦诚地分享自己的经历与内心状态。从你的描述中,我们发现你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观察得十分细致,这是非常珍贵的一种自我反思能力,也是在心理成长过程中很关键的一步。你形容到自己长期以来对于“失败”有较强的抗拒情绪,当你面对游戏这种竞争性环境时,你会选择提前退出,来避免自己面对“输局”的场面。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我们首先需要思考这种“害怕失败”的心态背后的意义。我们曾看过许多人,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对学业成绩、能力表现或他人评价的过分重视,而形成了“失败等于自我否定”的内在信念。他们认为只要自己失败了,就等同于我这个人失去了价值,因此对于失败有着极大的恐惧。不晓得小林你又是怎么想的呢?
关于对AI的依赖,你在信中提及自己在做任何事情以前都会先问问AI,这反映出你对于“做出正确决定”的高度追求。害怕做错、害怕后果、害怕承担选择后的责任,这些情绪和对失败的恐惧可以说是系出同源。AI的出现使得我们有了一个便利的 “决策替代者” ,虽然短期上看来让人轻松且安心,长期下来却会使人陷入对自我判断力的不信任,并逐渐失去内在的掌控感。你提到 “开始害怕自己丧失了思考能力”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觉察点。这种害怕的情绪并不全是负面的,而是你内在提醒你: “我想重新找回主动权。”我们相信,这会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小林,若是你愿意,以下有一些行动可以让你参考:
第一,重新定义“失败”。我们在前文中也提到,我们可能在不知不觉间将失败与自我否定挂钩。因此,我们可以从转念开始,试着把“失败”看作一种信息收集的过程,而非能力或价值的否定。每一次的失败都代表着一个成长的空间,正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可以从失败的经验中去观察令自己失败的因素,并作出调整,帮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此外,我们可以在每天的生活中,在纸上记录下一件“小失败”,并同时写下“我从中学到什么”。这有助于大脑重新建立失败与成长之间的积极连接。
第二,训练“思考的肌肉”。与身上的肌肉一样,我们的思维也是可以被锻炼的。我们可以从生活中无伤大雅的小事开始,比如小林你提到的今天要吃什么,要穿哪条裤子,要不要回一条信息等等,为自己设定一个“自主区”,刻意避开任何外部工具,仅凭自己当下的感受去做选择。我们可能会发现,其实由自己做决定也不是那么令人害怕的事。事后,我们也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复盘,如:“我的判断/选择还好吗?若是再来一次,我会怎么做?为什么?”又或者,每天花5分钟写一个问题,例如“我为什么会怕输?”、“若做错了决定,最糟糕的情况又是什么?”,然后尝试自己写出3种有逻辑的答案。不用特别追求标准或完美的答案,旨在练习“自己思考”。如果你愿意,我们还可以预备一本“思考笔记”,将想法化为文字,记录下来。这个过程可以进一步加强锻炼我们的思维与专注力。
第三,若这些情况已经影响了你的生活节奏,让你在生活中感到困扰,我们鼓励你咨询专业的心理辅导员,进一步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情绪反应与应对模式。与信任的他人共同面对自己的软弱,是一种很有力量的修复过程。
小林,愿意改变、想要面对问题的你,已经是一个充满韧性与勇气的存在。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习容许自己有不完美的时刻,更允许自己“有瑕疵地活着”。勇敢地作出选择,并去面对结果,因为无论结果如何,对我们来说都将是一个珍贵的经验与宝藏。这样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我们相信,就是人生的乐趣。
祝愿你在这段重建自己,找回内在力量的旅程中,一步一步找回属于自己的方向与信心。
倾听您辅导信箱主持人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