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第7届砂特殊奥运会的赛场背后,有一群人默默陪伴,用行动守护特殊孩子的健康与成长。他们中有年仅10岁起便投入服务的医学生,有用爱陪跑的领队教师,也有初次参与即深受触动的中学生志工。

卓奥然10岁就当义工
ADVERTISEMENT
24岁的卓奥然是特殊奥运“健康运动员计划”核心人物卓德福的儿子,是伦敦大学城市圣乔治医学院临床医学最后一年学生。
他第一次参与特殊奥运“健康运动员计划”,是2010年在诗巫举办的赛事。当时的他年仅10岁,只是个“小帮手”,陪着大人志工展开神圣的任务,但那次经历让他深受感动,自此从不缺席。
如今,他已是健康检查(MedFest)筛检站的一份子,帮助特殊孩子进行身体检查,包括肺部、神经系统、血压与肌力评估,识别潜在健康问题。
他坦言,特殊孩子即使生病往往也难以表达,他们不会说“我不舒服”,家人也难以察觉。同时,部分智力与发展障碍(IDD)孩子体重超标,饮食与运动习惯即是主因,也有部分原因是父母心疼孩子,孩子想吃什么就给什么。

“特殊孩子的智力水平往往比生理年龄来得低,比如一个15岁的孩子,可能认知上只像8、9岁,抗拒吃蔬菜,爱吃甜食或特定食物,尤其是自闭症孩子,对食物选择更为固执。”
他提醒,特殊孩子面对的健康风险比常人更复杂,早期筛检与干预至关重要。
对卓奥然而言,参与特殊奥运“健康运动员计划”从不是“义工打卡”,而是一场专业医疗实践。
他认为,这不仅是服务,更是学习如何与这些孩子沟通,他们虽然有特别需求,但本质没有不同,都是需要聆听,关注和了解。

冀望更多人投入服务
“很多时候,特殊孩子不是故意不配合,而是听不懂你说什么。你换个方式讲,他就明白了。”
卓奥然希望未来有更多专业人士投入特殊奥运“健康运动员计划”,不只是来帮忙,更是来学习。
他指出,虽然马来西亚医疗水平不输西方国家,但在公共卫生意识上,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以英国为例,当地不仅有完善的设施和资源,更重视全民教育,从小学开始就教导学生认识自闭症、过动症等,让这些孩子能与一般学生一起学习、共处,真正实践融合教育。
他强调,特殊奥运所推动的,不只是一个竞技舞台,更是一种社会理念的实践,是希望所有人都能看见、理解并接纳不一样的人。

胜败不重要 敢去做就赢
在诗巫特殊奥运会领队黄雍期眼中,奖牌从来不是最重要的目标,真正有意义的,是运动员们能走出家门,踏上赛场,感受参与的喜悦,并从中学习与成长。
“对我们来说,每一位运动员,不论有没有拿到奖牌,只要愿意来、敢站上赛场,就已经是一种胜利。”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她从带队经验来看,许多孩子在参加比赛后,性格明显转变,以前总是被动、凡事要老师提醒,过后会主动和人打招呼、愿意听指令,变得更加正面与懂事。
此次诗巫共派出95名特殊运动员参与砂特殊奥运会,除了保龄球项目因当地缺乏场地而缺席,其余项目皆有代表参与。其中年龄最小者为8岁,这也是特殊奥运会所允许的最低参赛年龄。
“我们希望他们都能在运动中找到成就感,而不是被成绩限制。”
谈及“健康运动员计划”,黄雍期表示高度支持。她说,这一站式的免费健康筛检计划,对特殊学生尤其有帮助。
不懂表达错过治疗时机
“外表看起来健康,实际上可能有视力、听力或其他隐性问题,但因孩子不会表达、父母也未必察觉,往往错过了治疗的黄金时机。”
“就像视力问题,有些学生看不清楚,以为是正常的模糊,直到这里检查才发现需要配眼镜。”
黄雍期提到,一些特殊运动员原本并没有机会或时间前往医院接受完整检查,借助“健康运动员计划”在比赛期间所设的多个筛检站点,一次过完成7个项目检查,既方便又节省时间,实际效益远超表面。
“每一届的特殊奥运会,我们都很期待健康运动员计划的到来,它不只是赛事的一部分,更是一份关怀。”

尝试耐心包容 走入特殊孩子世界
在本届赛事中,还有一群来自古晋中华第一中学红新月会的学生志工,他们为比赛注入一股青春与温度。
高二班的谢尧睿首次参与此计划,负责注册和引导工作。她一开始并不熟悉特殊群体,但接触后才明白,与他们沟通需要更多观察与耐心。

“有些选手因自闭症表达受限,只能以眼神和动作沟通。完成7个筛检站对他们来说很不容易,我们只能不断鼓励。”
另一名志工杨湘怡负责维护站点秩序。她说,有些选手曾因不熟悉环境抗拒检查,因此她们学会用轻声细语安抚陪伴。
“这些孩子看起来和一般人无异,但内心更敏感,需要理解与包容。”
黄于芳则分享,特殊儿童的反应较慢,需要一步一步清楚指令才能完成筛检。
“他们虽然动作慢,却始终积极配合,队友也会鼓励。”

她说,这样的经历让她更懂得放慢脚步、尊重每个人的节奏。
这些年轻志工虽非医护人员,却在赛事中扮演关键角色。他们用行动进入特殊孩子的世界,也在服务中学会同理与成长。
特殊奥运会的主角不只有运动员,还有每一位在身边默默守护他们的平凡英雄。他们或许是医生、老师、志工,或许是学生,但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特殊孩子撑起一道光。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