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8:00am 07/05/2022
Font
妈妈的菜,妈妈的爱(中). 幸福很簡單. 媽媽掌勺從不言累
By:詹予君

林凤花每天在厨房显厨艺,准备一道道拿手好菜温暖家人的胃。
林凤花炒菜的动作娴熟利索,简单下饭的黄瓜炒江鱼仔在瞬间出锅了。

82歲仍樂於為家人下廚

林鳳花,自嫁入張家後,便是張家的私人大廚,即使已是82歲白髮蒼蒼,她依然堅持每天為一家人準備熱騰騰的飯菜。

“同住的孩子、媳婦和孫子每天會回來吃午餐和晚餐。每頓飯,餐桌上都會有一湯一肉兩菜,只要開爐煮飯做菜,我都一次過準備兩餐的份量。也會將部分菜餚留到下一餐,晚餐前翻熱,再炒一盤青菜,又是一家人飽暖的一餐。”

她秉持“當天煮,當天吃完”的原則,不留隔夜菜。就算煮熱湯、燉肉或炒肉,都拿捏好,只烹煮當天的量。

“孩子們不挑食,所以煮飯做菜時,我不會有很大的困擾,想煮什麼,就煮什麼。雖然會花點時間備料、下鍋,但看到上桌的家常菜光盤,一家人吃得津津有味,無論花多長時間準備都是值得的。”

左手不方便,并不影响林凤花淘米洗菜的效率。

睡前規劃次日的兩餐

林鳳花受詢時說,每天下廚,偶爾也會有“食譜短缺”的困擾。為隔天的午餐和晚餐煩惱,臨睡前她會事先計劃和打算,如此才能準備和購買所需的食材。

“雞蛋的料理有很多種,可以做出很多變化,當我不知道要為家人熬煮什麼湯的時候,蛋花湯就是最快速、簡單和方便的選擇了。”

疫情前,她會開車到住家鄰近的菜市場買菜。疫情後就交代孩子和家人購買,或每隔一段時間親自到菜市場採購。

林鳳花說,家人擔心她太勞累,苦口婆心多次勸她少進廚房。詢及是否想過“退休”,放下鍋鏟,她笑言習慣在廚房忙進忙出、淘米洗菜、燒肉煮湯,與鍋碗瓢盆和調味料為伍的日子,也從不言累。

“隨著年紀漸長,加上我的左手無力,煮飯做菜和做家務都要靠右手,有時候難免會覺得比較困難、覺得做事的速度慢,甚至會覺得心有餘而力不足。但廚房是我的天下,以往逢年過節都是我掌廚,現在多數都由我兒子張永通負責。”

幸福很简单,妈妈亲手煮的美味更令人回味。张永通(右)和姐姐张永仙(左)与妈妈林凤花在餐桌前合影。

媽媽的菜無法複製

與林鳳花同住的兒子張永通(54歲)稱,媽媽的飯菜味兒,是兄弟姐妹5人從小吃到大的幸福。

“我跟媽媽同住,每天都可以吃到媽媽的各種拿手好菜和美味。我最喜歡媽媽的黃瓜絲湯和糟菜魚湯。雖然我們也會煮糟菜魚湯,卻複製不了,煮出來的味道也不相同,總感覺少了一些味兒,始終還是媽媽親手煮的最好喝。”

張永通稱,母親動過手術,所以這幾年她的左手比較不方便。過年過節要準備的菜餚比較多樣化,就由他和家人下廚。
“每年端午節,由媽媽一手包辦的‘媽媽牌粽子’就會登場。如今,她將裹粽秘訣傳授給我,但所需的配料還是由她幫忙調配和調味。”

餐桌上的热腾腾的家常菜,永远是孩子们最幸福的味道。

不限制媽媽下廚也是愛

張永通說,雖然把廚房交給媽媽,讓她可以煮飯做菜打發時間。但身為子女的他們也擔心媽媽過於操勞,也提醒她若不想煮,可以由家人掌廚、打包或叫外賣。

“下廚煮飯做菜,是母媽媽幾十年來的生活方式。站在另一個角度,煮飯做菜是媽媽愛我們的方式。因為愛,我們不會堅持不讓媽媽下廚,或將廚房列為‘禁地’。只要她喜歡做的,我們都會任由她發揮,不會限制她。這也是我們子女,表達愛媽媽的方式。”

張永通說,早上外出工作,忙了整天拖著疲乏的身子回到家,最大的幸福莫過於媽媽煮了一桌的熱菜。

“一家人一起吃頓飯,是最幸福的時光,工作不忙碌的時候我們會在餐桌上邊吃晚餐,邊聊家常。下午5時到晚上7時,我跟孩子一般上都會到球場打球,如果比較晚到家,媽媽也會為我們預留晚餐。”

媽媽做的飯菜是最香的,看似簡單樸實,卻傳遞著家的味道和濃濃的親情。無論身處何地,家中餐桌上的家常菜是孩子們心中最想念、最熟悉的料理。長大後,還能如初吃到媽媽的廚藝是最大的幸福。

ADVERTISEMENT

Read More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