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秋月湧海江 . 詠《清平樂》抑《一剪梅》



月餅飄香,月湧海江,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又迎面而來。不論辛苦,不說滄桑,花好月圓,幸福吉祥,五穀豐登,國泰民安,是海內外華人的共同希望。年年歡慶,歲歲不同,不怕八月十五雲遮月,也不計正月十五雪打燈,新冠病毒的糾纏,終會為中秋大團圓、龍騰獅舞的歡慶投上陰影,讓今年的中秋慶典變得別樣。中秋節的魅力一半是人間煙火民俗團圓,一半是精神追求的清歡與浪漫。中秋承載著兩千年來中華文明的香火傳遞,代代前人教給我們濃烈厚重的家國情懷與人文浪漫、心繫天下的胸襟與擔承。
ADVERTISEMENT
兩千多年以前,先秦的周禮就把中秋作為祭祀的節日。“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即帝王秋天拜月。而我們農業社會的先民,在八月十五,向上天“報秋”慶祝,莊稼成熟曰秋。而中秋賦予人類浪漫與美好,則是源自歷史上的美麗傳說。
首先是“嫦娥奔月”。后羿之妻嫦娥,在危難之際,情急之下偷吃了丈夫從西王母那裡求來的不死靈藥,不想昇天奔月去了,離群索居於清冷的廣寒宮。后羿得知,見嫦娥奔月後月亮格外明亮,遂拜月遙寄。這是中秋拜月的由來。
李商隱詩說“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丹青夜夜心”。第二是吳剛伐桂的故事。西漢時西河人吳剛不務工作,只想修仙,被罰到月中伐樹,桂樹隨砍隨長,永遠不斷,吳剛就被迫永久地勞作。李白詩中道: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每到中秋,我們都幻想能看到美麗的嫦娥與玉兔。毛澤東也曾遙想“寂寞嫦娥舒廣袖”,“吳剛捧出桂花酒”。
宇宙飛船奔月.航天員變“嫦娥”
如今,中國的航天員終於可以登月一探究竟,不為邂逅嫦娥舞袖,吳剛桂樹,而科學考察的宇宙飛船自己卻變成了奔月的“嫦娥”。第三次傳說的浪漫升級,是唐玄宗在中秋夜夢中步上青雲,漫遊月宮,恍惚中不僅見到嫦娥,聽到仙樂陣陣,似有群娥起舞。玄宗素來諳通音律,於是默記於心。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有幾回聞。唐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譜曲編舞,創作了《霓裳羽衣曲》。這為中秋節增添了新的內容和浪漫。中秋不僅拜月,更聚會飲晏,作詩,歌之舞之。詩仙李白作《清平樂》,其中之一曰:禁庭春晝,鶯羽披新繡。百草巧求花下鬥,只賭珠璣滿鬥。日晚卻理殘妝,御前閒舞霓裳。誰知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可知清平樂不是宋朝獨有,它是唐教坊曲名,教坊也稱梨園。清平樂之“樂”,曲與詞相合,是可歌可吟的。
白居易作長篇敘事詩《霓裳羽衣歌舞》,描繪唐明皇月宮夢境與現實的歌舞,“千歌萬舞不可數,就中最愛霓裳舞”。“飄然旋轉回雪輕,嫣然縱送游龍驚。”是為暗用曹植《洛神賦》的典故,描繪仙女“翩若驚鴻,婉若游龍”。後來楊貴妃親跳霓裳羽衣舞,中秋月有多美,嫦娥般的楊貴妃,與洛神般的宮娥在霓裳羽衣曲的仙樂中翩翩起舞,就是對月宮最“真實”的想像了。白居易的《長恨歌》也寫過“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縱然楊貴妃遭遇了馬嵬坡,《霓裳羽衣曲》還是被後人尋覓復活,如今聽到古箏、鐘磬各版的霓裳羽衣曲奏響,就如同拉開月宮中《霓裳羽衣歌舞》劇幕。楊貴妃中秋夜自唱“奴似嫦娥離月宮”,《貴妃醉酒》成為京劇舞臺的經典永流傳。
中國電視連續劇《清平樂》讓我們重新認識了清平樂。宋仁宗趙禎創立了封建社會仁君賢臣理想政治時代,中國文化史上著名的唐宋八大家,宋仁宗時期就佔六位,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此時佔據三大。電視劇《清平樂》讓我們穿越宋仁宗時代,欣賞蘇軾等名人“現場”即賦清平樂。據不完全統計,宋朝就有386首清平樂。清平樂原是漢樂府的清樂與平樂合稱,也有人說指海內清平,清平樂即是清平之樂,清麗、平和,詞風與曲風相切。
南宋劉克莊的《清平樂. 纖雲掃跡》,把中秋描繪得清麗純靜,令人神往:纖雲掃跡,萬頃玻璃色。醉跨玉龍游八極,歷歷天青海碧。水晶宮殿飄香,群仙方按霓裳。消得幾多風露,變教人間清涼。
清平樂的詞牌根本容納不下宋詞的輝煌,此後出現許多好聽的詞牌,我們都可叫出名字:一剪梅、蝶戀花、滿江紅、如夢令、虞美人、念奴嬌、卜算子、琵琶仙等等,宋代的詞人也分婉約派、豪放派。蘇東坡《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就是通宵達旦痛飲的豪放派作,有天馬行空的浪漫與哲思。
宋代詞人張孝祥《浣溪沙.中秋坐上十八客》把中秋節的慶祝推到天人合一、天人對話的高度:同是瀛洲冊府仙,今朝聊結社中蓮,胡笳按拍酒如川,喚起封姨清晚暑,更將荔子薦新圓,從今三夜看嬋娟。中秋客作的十八風流名士堪比瀛洲仙客,合著“胡笳十八拍”的民族管樂,縱情把酒。“封姨”是古時神話傳說中的封神,用“封十八姨”切合“胡笳十八拍”,喻比中秋坐上十八客,妙不可言。賞月的瓜果有“荔子薦新圓”,寓意中秋月更圓的美好,“從今三夜看嬋娟”的“追月”風俗自有高雅的境界。
吃的是文化.舞的是靈魂
中秋賞月與賞桂皆成風俗。辛棄疾用一剪梅的詞牌,表達另一種中秋意境:一剪梅,憶對中秋丹桂叢,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樓上一尊同,雲溼紗窗,雨溼紗窗。 渾欲乘風問化工,路也難通,信也難通。滿堂惟有燭花紅,杯且從容,歌且從容。詞人兼將領的辛棄疾將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悲憤傾注月中。
一剪梅出場,可能讓我們先想到費玉清,他唱的一剪梅高雅親和,令人難忘。不朽的宋詞一剪梅是李清照的一剪梅.玉簟秋: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同樣中秋,女詞人把客聚團圓、看三夜嬋娟的暢快與荔喻“新圓”的圓滿期盼轉而變成一種相思兩處閒愁的中秋望月,一唱千古。一如今天的歌曲《月滿西樓》,把李清照的一剪梅唱得千折百轉,蕩氣迴腸。
李清照一首桂花詞,驚豔了整個秋天。她用胡琴演奏的民樂《鷓鴣天》作為詞牌,也成為宋朝流行的詞牌。暗淡輕黃體似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應羞。畫闌開處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桂花新語,自喻,喻人,不僅為中秋之桂賦予高潔傲岸的品格,更與千古聖賢“騷人”對話,嘆詩人屈原的離騷,遍收名花珍卉,又以花喻君子修身之美德,但之中,不見桂花。
總之,中秋佳節不論我們浸潤什麼樣的精神美育,悲歡離合,陰晴圓缺,都關乎情懷,關乎家國。問問辛棄疾的《滿江紅.中秋寄月》,納蘭性德的《琵琶仙.中秋》,蘇軾的《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看他們如何寫中秋,如何寄予中秋,便知道,他們也是在寫《春秋》。經歷山河破碎的劉鳳梧的《清平樂.中秋》,目看烽火,忍看霓裳舞。舉首龍山峰缺處,一片光騰玉宇。瓊樓玉臂生寒,客中辜負嬋娟。今夜月明如晝,何人同倚闌干?同樣是清平樂,花好月圓的憧憬悲壯地化作家國復興的持久堅韌。
不論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還是如今各種版本的《春江花月夜》民樂,都把春、江、花、月、夜的五景交融,映襯演義江山如此多嬌,豐滿著中華兒女的精神與審美;而中秋之夜的《平湖秋月》,也是將秋、湖、花、月、夜五景交融,讓鍾情難忘。《平湖秋月》既是南宋的西湖十景之一,也是元代的西湖月夜名景。宋代詩人孫悅詩《平湖秋月》寫道,白蘋紅蓼西風裡,一色湖光萬頃秋。花影交錯平湖映秋月,月到中秋分外明,花好月圓良辰美景,淡泊而幽遠,美妙不可方物,美到千家萬戶,美到震古爍今。那是中華兒女美好寓意的精神家園。
由此可見,中秋之慶,除有越來越美的月餅,越來越壯的舞獅,吃的是文化,舞的是靈魂。要再助興,隨便翻開中華寶典,唱唱清平樂,如夢令,聽一剪梅,賞霓裳羽衣曲。今年中秋,不如我們聽《平湖秋月》粵曲演奏,溫一壺月光下酒。要喝烈酒,邀上李白、東坡三五好友唱大歌;喝高粱小口的,請陸游、杜甫詠大麴;喝甜酒別記風情萬種的柳永、李後主。要平湖泛舟、猜燈謎,邀李清照同遊,如果船舟誤入藕花深處,別唱知不知否的如夢令,而是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