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布: 1:20pm 02/01/2021

石隆門採礦200年

砂拉越首席部长阿邦佐哈里(左二)于2020年12月31日为石隆门开埠200周年庆典主持开幕礼。左为砂教育、科学及工艺研究部长麦哥玛因;右起砂旅游、艺术及文化部长阿都卡林,以及石隆门区州议员亨利吉纳。
砂拉越首席部長阿邦佐哈里(左二)於2020年12月31日為石隆門開埠200週年慶典主持開幕禮。左為砂教育、科學及工藝研究部長麥哥瑪因;右起砂旅遊、藝術及文化部長阿都卡林,以及石隆門區州議員亨利吉納。

文:楊曜遠

ADVERTISEMENT

一.引言

石隆門開採黃金,或採礦,已有二百年的歷史。石隆門準備大事慶祝。

12月15日,石隆門縣政府聯合其他機構,在古晉舉行一天的石隆門開採黃金二百年的研討會。我也有幸受邀參加。

一般人都認為,石隆門是在1826年左右,在武梭與新堯灣地區,發現銻礦,才開始採礦;其實,石隆門卻早已開始採礦了。

我在1996年寫《華工起義》時,就指出:‘華人約在一百七十幾年前,就到石隆門地區定居。’還說:‘最初一批華人是到石隆門來開採銻礦的’。

一百七十幾年前,亦即十九世紀初葉,迄今約二百年。

筆者的祖父,父親及二位叔叔,都曾是礦工。筆者的祖母還是其中一個大礦主的千金。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筆者就曾跟父母,及附近村民(包括比達友及馬來人),在河裡淘洗黃金。因此,筆者對石隆門的金礦活動,有特殊的感情。

二.西婆開採黃金

據中國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所張應龍副教授在其《客家華僑對東南亞採礦業的貢獻》一文中說:‘從十八世紀起,每年約有3000名以上的華僑到西婆羅洲。至19世紀20-30年代,西婆羅洲的金礦區已相當繁榮’。

他說:‘在西婆羅洲淘金的華僑大多數是客家人,一般組織公司合作開採。在18世紀60年代,共有大小公司20多家。’

另據《全球客家研究》2016年第六期刊登之《砂拉越客家研究》報導說:

遠至18世紀,西加里曼丹的數個蘇丹國,招募華人開發金礦,並開放土地供華人墾殖,吸引來自廣東的客家人群聚於此。當時的人數約在三萬到十五萬人之間。

高偉濃博士於2009年在國際時報《風下》版所發表的《荒原深挖洞,婆羅洲淘金記》一文中說:‘華人什麼時候到婆羅洲去淘金,今已不可考。但至少在16世紀時已有。’

三.二百年的驗證

(一)當地人淘金

石隆門地區的原住民有陸達雅族人(現稱比達友族人)與馬來人。據《婆羅洲論壇》報導,他們700年前從西婆遷移到石隆門的布拉達克山(Bung Bratak)。為逃避海達雅人的攻擊,他們移到內陸山區居住。

馬來人也是很早到石隆門居住,可能在15世紀就到砂拉越居住。左手港跟右手港交會處的利達達納(Lidah Tanah),就是他們建造的,砂拉越第二個首府城鎮。

地質學家鑑定,石隆門的黃金,早期,是在鬆軟的表土下,達雅族人與馬來人,很容易就能夠淘取黃金。他們也在砂拉越河右支流的河裡,淘洗黃金。時間約在十八世紀。

哈里慕斯達德於1997年世紀黃金大會上說:‘有證據顯示,石隆門250方公里的地區內,早有在空曠表土上採金的活動’。

(二)文獻驗證

筆者找到以下的文獻,足以驗證石隆門的採金史。

(1)據中國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所張應龍副教授在其《客家華僑對東南亞採礦業的貢獻》一文中說:‘從19世紀20年代起,荷蘭人加強對西婆羅洲的侵略與控制。西婆羅洲的客家人被迫轉移至砂拉越。’

他還說:‘客家人至少在19世紀初,便在砂拉越石隆門一帶採礦。’

(2)據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博士後研究員徐雨春在其《砂拉越客家研究》專題一文中說:‘砂拉越的客家人先驅,可追溯至18世紀在西加里曼丹地區的廣東客家人。19世紀西婆採金公司間的戰爭時期,有一部分客家人遷往砂拉越河上游地區。’

(3)哈里慕斯達德於1997年世界黃金大會上說:‘華人早於1820年就在石隆門開採黃金’。

(4)1922年《砂拉越公報》在其《上砂拉越的採金》一文中說:‘何時發現黃金與何時開始採金,已無從知道;不過,有證據顯示,來自三發的華人於十九世紀初到來開採之前的最少一百年前,已有采金的活動’。

這段文字,意味著,石隆門的採金活動,在十八世紀時已開始了。

(5) 1949年初《砂拉越公報》的另一篇文章中說:‘石隆門的華人很早以前,就已開採粗金。可能,在1857年起事前的幾百年前,華人,可能還包括其他人,已在山都望開採黃金’。

(6) 《東南亞華人史》於2003年刊載李恩涵之文章《砂拉越華人社會》一文中說:‘1923年荷蘭正式據有了西婆羅洲,並逐步採取日益嚴厲的措施,以管制華人公司;加之三發,坤甸區華人金礦的礦源,漸告枯竭,所以,早在1820年代,即有客家人北移去砂拉越邦西部的石隆門’。

(7)1995年富爾大學(University of Hull)Ooi Keat Jin 的博士論文中說:‘雖然面對當地人的騷擾,來自三發的華人,於十九世紀二十年代與三十年代,在上砂拉越地區的石灰岩,鬆軟泥土及河裡的砂石裡,淘取黃金’。

(8)澳洲二位地質學家 Murray Stevens 與Graeme Fulton,在有關石隆門探測金苗的技術報告中說:‘石隆門的華人在十九世紀二十年代,在開採銻礦時,發現黃金。

四.結語

有足夠的文獻以及地質學家的實地驗證,說明,石隆門的土著,早在十八世紀時,已在鬆軟的土層及河裡,淘洗黃金。華人於1820年前後,到石隆門,先開採銻礦,進而開採黃金。可以肯定地說,砂拉越開採黃金至少已有二百年的歷史。

阿邦佐哈里强调,迈入开埠200周年的石隆门会继续大力发展,而且砂政府也会接下来10年重点发展石隆门。
阿邦佐哈里強調,邁入開埠200週年的石隆門會繼續大力發展,而且砂政府也會接下來10年重點發展石隆門。
阿邦佐哈里(左二)在参观展览时,拿起手机拍摄石隆门历史资料。
阿邦佐哈里(左二)在參觀展覽時,拿起手機拍攝石隆門歷史資料。
石隆门社区领袖本曼查黄扬浪(左二)向阿邦佐哈里(右二)介绍石隆门历史文物。右为亨利吉纳;左为林韶华。
石隆門社區領袖本曼查黃揚浪(左二)向阿邦佐哈里(右二)介紹石隆門歷史文物。右為亨利吉納;左為林韶華。
碧湖河畔的金黄色纪念碑,纪念石隆门开埠200周年。
碧湖河畔的金黃色紀念碑,紀念石隆門開埠200週年。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