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下载App
下载App
简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病毒

1月前
2月前
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距今已接近100年了。虽然后来暴发了SARS非典型肺炎(2002)、MERS中东呼吸综合症(2012),但真正让“病毒”概念走入寻常百姓视线的,莫过于2019冠状病毒病。 尽管病毒很可怕,但是你知道吗?没有病毒,搞不好我们也活不下去了…… 哥伦布在新大陆发现烟草后,不仅晋身为欧洲人追捧的时尚,还被当作壮阳的药引,以及用来治疗黑死病,更有甚者,连学校每天早晨都会教导孩子集体吸烟。现代人多已意识到香烟的危害,却鲜少知道烟草与病毒的发现息息相关。 烟草广受欧洲各阶层人士欢迎,成了殖民政府重点发展的商业农作物。正当赚得盆满钵满之际,“烟草花叶病”突然袭来,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1886年,德国农业化学家把患病的叶子研磨出汁,再滴在健康的烟草叶上,不出所料,烟草叶就发病了。不久之前,“细菌致病学说”业已成为学界的中流砥柱,因此想当然耳地把烟草花叶病,归咎于细菌。 ◢人类发现的第一种病毒? 后来,俄国的植物学家使用可以过滤细菌的“巴斯德-张伯伦过滤器”,进行了检验病因的实验。“巴斯德-张伯伦过滤器”的瓷土孔洞,细小得连病菌都无法通过,可当他把过滤后的汁液,注射在健康的烟草上时,烟草还是一样发病了。由于他的观念依然受制于当时的“细菌致病学说”,因此折中地把“细菌毒素”当成了肇因。 然而实验结果引起了荷兰微生物学家的质疑——如果致病原因是“细菌毒素”,理应只有被注射过滤液的叶子会染病,而不会造成叶片之间的感染。由此,推断出致病的很可能是比细菌更小,且又能穿透陶瓷过滤器的活性物质,并以拉丁文给它取了个名称——Virus。烟草花叶病病毒,成为人类发现的第一种病毒。 ◢了解病毒历程,首推《进击的病毒》 以病毒为主题的书籍,第一本推荐的就是史钧写的《进击的病毒》,文字浅显易懂。除了上述发现病毒的历程,对于病毒起源、病毒形态、演化过程,都有详尽的解说,这是我阅读他的《疯狂人类进化史》和《其实你不懂进化论》之后,又一部令人大开眼界,且不失趣味的著作。但这本书的缺点也很明显——政治洗白的味道很浓,尤其是在序里大力赞扬中国政府的防疫大业,以及在描述群众接受天花疫苗态度时,极力高捧母国、贬低欧洲的行径,实在让人傻眼。 ◢病毒是“寄生”的微生物吗? 病毒之名本就让人听了心中不适,新冠病毒更加深了这样的既定印象。由于病毒对生物造成的伤害肉眼可见,让科学家将病毒与其他生物的关系,定义为单方面获利的“寄生关系”(Parasitism),但这观念随着基因领域的深耕而渐渐动摇。其实,人类和病毒的关系远不如想像那样疏远,而且是属于“共生关系”(Symbiosis)。 RNA病毒具有一些专属的RNA序列,名为LTRs。科学家不但在人类基因组中发现了这类型序列,而且占比还不低,竟高达43%!当中包括了HERVs(9%);LINEs(21%),以及SINEs(13%)。相比之下,人类基因组里负责编码蛋白质的2万个基因,却只占了区区1.5%而已!据推测,这些嵌合入人类基因组的“病毒残骸”是百万年来演化的结果,甚至可以追溯至远古的海洋脊椎动物。 这些所谓的“病毒残骸”,对人类究竟有多重要?我们先岔开话题,简单说说人类生命的形成——当卵子受精后,子宫就会开始构筑“胎盘”,以便胚胎着床。“胎盘”将拥有一半父本基因的胚胎,与母亲的血液隔开,以防胎儿遭到母亲的免疫系统攻击。此外,“胎盘”也为胎儿提供养分和输出排泄物。“胎盘”这么重要,但若非HERVs编码的“合胞素”,人类“胎盘”根本无法成形,胚胎也就无法在子宫内成长了! 此外,RNA病毒还会改变自己的特性,以适应宿主体内的环境,从而与宿主一起应对自然选择的挑战。这在弗兰克·瑞安的另一本著作——《病毒的进化:从流感到埃博拉病毒》里有更详尽的叙述。 ◢“粘液瘤病毒”与兔子 1859年,欧洲定居者在澳洲引入了欧洲兔以解决粮食问题,最终兔满为患。1950年3至11月,澳洲当局企图使用生物手段——“粘液瘤病毒”来控制兔子的数量,99.8%的兔子都难逃一劫,一些兔子因为基因天生对“粘液瘤病毒”更具抗性,过不久兔子数量就复苏了,之后的7年,病毒致死率降到25%。从此,澳洲幸存下来的欧洲兔变得更能抵抗“粘液瘤病毒”的袭击,而病毒也喜获新宿主。 巴西兔是“粘液瘤病毒”的自然宿主,遭受感染的巴西兔几乎毫无症状。若与欧洲兔子在自然的情况下遭遇“粘液瘤病毒”,病毒会帮忙巴西兔铲除掉他们的生态对手,让巴西兔能独享更丰富的资源。不仅如此,寄宿的病毒也会帮忙宿主抵抗其它病毒的侵袭。1910年,俄国生物学家宣导的“共生关系是推进演化的力量”的“共生体学说”(symbiogenesis)在百年后得到了印证。 ◢我们和病毒共享空间 人类并非地球主宰,除了动植物,我们也和微生物(特别是病毒)共享同一空间,这就是《病毒星球》带出的主题。有个研究生看过海洋细菌释放大量病毒的照片后,决定从各海洋区域收集海水样本,以查证海洋是否居住了很多病毒。计算结果抛下了震撼弹,每升海水中竟含有高达1000亿个病毒颗粒! 1917年发现的“噬菌体”(bacteriophage)是病毒家族中庞大的种群,也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功臣。海洋病毒每天屠戮无数微生物,日放10亿吨的碳元素,继而沉积成为岩石以达到控制气温的效果。作为生态系统的最终得益者,人类即使灭绝,对地球毫无影响;相反地,若病毒灭绝了,地球生态系统会马上崩溃。 ◢潘多拉盒子早已打开 幽秘森林蕴藏了丰富多元的病毒,北极冰川亦然。只是近年过度开垦森林的活动和气候变迁,释放了好些此前人类未曾面对的病毒,埃博拉和爱滋病就是前车之鉴。然而,潘多拉盒子早已打开,是福是祸,都已不在我们掌控之中。即使我们少数人挨过了病毒的淬炼,但那也是哀鸿遍野换来的结果。另外,沉睡于我们基因组里的HERVs,是否会随时苏醒亦是个未知数。想到这里,只能唏嘘短叹。
2月前
2月前
(新加坡31日讯)一种致命的鱼类病毒来势汹汹,促使新加坡一家水产养殖集团停止其在南部海域的养殖工作。好在这种病毒不会对人体造成感染,只要在烹煮时将鱼肉彻底煮熟,便可安全食用。 《新明日报》报道,该集团由于一种由鲈鱼落鳞症引起的致命性鱼类病毒(scale drop disease virus, SDDV),被迫终止其在南部水域的养殖工作。 截至目前,该集团已将养殖场内所有鲈鱼捕捞完毕,并停止在3个海洋养殖场中投放鱼苗。 此外,该集团也预计将从其位于汶莱的养殖场基地进口更多鲈鱼,以应对新加坡的市场需求。 新加坡食品局上周三说,位于柔佛海峡的水产养殖场偶尔也会通报类似的感染症状,如鳞片脱落和鱼鳍糜烂等。 这种病毒通常会感染体型较大的鱼类,因此饲养鲈鱼的养殖场往往损失较大。 淡马锡理工学院水产养殖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萨拉瓦南强调,只要在烹煮前将鳞片去除并把鱼肉彻底煮熟,受感染但无症状的鲈鱼仍可安全食用。 此外,这种病毒也不会在人与鱼之间传播。 鱼类疫苗研发初见曙光 目前,市场上仍然没有可应对SDDV病毒的疫苗或治疗药物。 该集团子公司研究主管苏尼塔说,他们与几家研究机构正分秒必争地研究应对方案,包括开展选择性育种计划、开发疫苗试验与口服性鱼类药物等。 另外,科技研究局免疫学高级首席科学家任宜喆也说,鱼类疫苗研发已经初见曙光。 目前,他们正和局内的传染病实验室展开进一步鱼类疫苗的实验与开发。
2月前
3月前
4月前
4月前
5月前
6月前
7月前
7月前
8月前
8月前
最近看新闻,很多国家防疫规定都放宽了。香港政府的防疫规定,自1月30日起撤销所有隔离令,所有Covid-19检测阳性人士无须呈报,若无症状或不舒服,也可以自由外出或上班。但为保护幼年族群,检测阳性的学生则不必到校上课,直至快筛呈现阴性。 同一天,韩国政府宣布1月30日起仅建议民众在室内佩戴口罩,不再强制要求。韩国政府口罩令时隔27个多月全面解除。不过,医疗机构、药店、高风险场所、公共交通车厢等将继续维持室内口罩义务。对于5种高风险情况,包括有Covid-19感染症状或与有疑似症状者有过接触、Covid-19高风险人群或与高风险人群有过接触、近两周与Covid-19确诊者密接人员、处于“三密”(密闭、密集、密接)场所中、处于高喊、合唱、对话等产生飞沫行为的人员密集场所时,韩国防疫部门强力建议佩戴口罩。 1月27日,日本厚生劳动省宣布,将把Covid-19病毒在《传染病法》中级别下调为与季节性流感相同的“5类”。在变更后,感染者和密切接触者等的观察时间将取消,医疗分阶段转为正常体制。此外,无论室内外都由个人决定是否佩戴口罩。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病毒学家、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刘善虑近期接受澎湃科技采访时表示,Omicron毒性减弱,可认为是从pandemic(全球大流行病)到endemic(地方性流行病)的转变。“病毒进化的整体趋势是致病性越来越弱,虽然在某些阶段也会增强。”他希望今年内能看到世卫组织宣布结束Covid-19“全球大流行”。 这就引出了一个大哉问:Covid-19全球紧急状态要结束了吗?真的安全了吗? 然而,世卫组织冠病情况专家委员会顾问去年12月透露,由于中国在2022年底放宽“清零政策”,当下还不是结束紧急状态的时候。 “疫情进入第4年,我们现在处境确实比1年前好,”世卫秘书长谭德塞博士暗示疫情紧急阶段尚未结束。世界卫生组织(WHO)1月30日在声明中也指出,冠病大流行处于“过渡节点”,仍需谨慎管理,“以减轻潜在的负面后果”,并发布最高级别警告,称冠病疫情仍是“全球公共卫生紧急事件”。 现在走在路上,茶室、咖啡馆内,戴口罩的人还是蛮多的,只是不再那么严谨。 近期进入流感盛行期,流感病毒感染后也有重症与死亡风险,重症死亡率达20%,比起Covid-19目前的6%高出许多,如果同时染上Covid-19和流感病毒,死亡率更高达30%,要格外防备。 随着全球努力与病毒共存,货币兑换商店前可见人龙,大家已逐步解封,兴奋地拿着行李、带着护照,前往机场走出国门。这是必然的现象,病毒不会消失,民众就要有心理准备,打疫苗也好,或好好提升自身免疫力,确保自身的健康和安全。 出门旅游最怕遇上身体不适,勤洗手、戴口罩、保持良好卫生习惯是防病毒不二法门,如果加上保持社交距离,就可以避免掉大部分的传染源。但旅游就是要开开心心的,也别太拘谨,反让自己更压力。大家就看着办吧!   更多文章: 张露华/大地回春 展翅高飞 许钦斐/可可?椰汁?甘草露! 关丽玲/当内容不再单纯, 模糊的界线会不会消失? 梁靖芬/没关系
8月前
8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