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新年一转眼就成为过去了,也意味大家都必须收拾并整顿心情,好好部署也规划接下来的生活,应对严峻的通胀考验。
回想一周前,那是一个对许多人来说还是充满新年气氛的寻常日子,在一家算是颇有口碑的茶室,朋友如常点了一碗平日最爱的砂拉越叻沙,动作利索的老板不到10分钟的时间就捧来一碗堪称色香味俱全的叻沙。就在朋友准备动筷解解嘴馋,耳际传来老板的声音:“没办法了,原料都起价了,现在一碗要10块钱了……”,老板冷不防地宣布起价,换来朋友错愕的神情,即使眼前摆放的美食被喻为“上帝的早餐”,也顿觉胃口大减。
“以后少吃,尽量不吃就是……”朋友喃喃自语道。从8令吉涨至10令吉,涨幅是超过20%,打工族年薪起幅都不可能有这么高,无怪乎许多人都在感叹,薪水永远追不上通胀的步伐,甚至已经被远远抛在后头了。
类似起价的场景是自去年掀起通胀潮后已演变成新常态,而且涨价这回事素来都是有涨没有跌,即使是在曾经被赞为食物价廉物美的诗巫,如今食物价格已是急起直追古晋。市井小民的生活只会越来越艰难,物价飞涨的问题会是生活中最大的压力来源之一。
“不会啊,你看餐厅、酒吧,不都是客满啊?”
“新年期间,烟花鞭炮放得多凶啊,可见有钱人还是很多呀,哪来的经济不景呢?”
这些会不会是表面的假象?是要体现“活在当下”的价值观,还是人前要装阔?旁人只是看外表,究竟有多少斤两,内心的真实瞒得了别人,也欺骗不了自己。
看看如今市面上的饮食价格,几乎都是10%、20%的起跳,论起涨价的理由,商家可以满腹委屈,也可以理直气壮,但回归现实面,是要为别人的满腹委屈而买单,还是欣然接受别人的理直气壮,还在于你个人如何作选择。如果你对不合理的涨幅,也选择被动的接受,嘟嚷着抱怨无奸不商,另一方面却还不由自主掏腰包消费,怨来怨去都只能怨自己。
经济部长拉菲兹不久前因发表呼吁消费者避免购买价格过高的产品,以迫使商家降价的言论而遭到舆论的挞伐,批评者还揶揄他是当了部长就换了脑袋。当然,政府在解决通胀引发的生活压力问题是责无旁贷,国内贸易及生活费部也必要加强执法工作并揪出随意坐地起价的商家,但执法人员无法做到处处布眼线,靠民众提供情报之外,最直接也就有效的做法,还是拒绝支持胡乱起价的商家。
这是消费者基本的权益,因此拉菲兹的说词也并不是全然没有道理,营造合理的消费环境,单靠政府的执法是不足够的,民众的配合才是“教育”商家最有效的方式。
(星洲日报.砂拉越.情怀大地.作者:何俐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