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7/11/2019
从开杂货铺到讨海 . 汪恒茂传人 创业也守成

汪家3代同堂在祖先创下的《汪恒茂》商号前合影。右起汪永华、第2代继承人汪福个、第3代继承人汪永明及儿子。

在烽火不断、炮声连连的二战时期,日本于1931年对中国发动918事件后,当时四十余岁的汪振备随中国对外的商船贸易,带着妻小跟随中国一群老乡南来到砂拉越的民都鲁。

砂拉越当时被称为布洛克王朝,由来自英国的詹姆士布洛克统治。那时候,民都鲁是个靠海的小渔村,人口稀少,汪振备与家人在这里下船,找了份工作落脚。

原本只会讲福建话的汪振备,在短短几个月后很快掌握了简单的马来语。几年后,掌握了民都鲁地理环境,他决定带家人到瓜拉达岛,一个更少人烟的森林定居。

那时的瓜拉达岛只有马来人村落和内陆原住民,汪振备和另一位也是中国来的同乡,成了这里仅有的两家华人。

■创办人汪振备 老一辈人共同记忆

“Ah Pi会说一点马来话,我们都听的懂。那时只有他一个人收鱼,这村子里所有人钓到的鱼都是卖给他。”

94岁的达朗曼是唯一见证了汪家走过三代的长辈。Ah Pi就是汪振备,村民和原住民习惯了这么叫他。时至今日,说起Ah Pi,老一辈的几乎都知道这号人物。

那个时代,还是物物交换的商业模式。居住在这里的马来民族,因地理位置靠海,几乎每家以钓鱼、捉鱼维生,有时收获多些,就会拿到山区跟以种植维生的原住民换米。

汪振备到瓜拉达岛时,也随村民们钓鱼、捕螃蟹维生。那时,唯一离开瓜拉达岛的只有一条水路,必须出到河口,进入南中国海与海浪搏斗才能去到民都鲁。大家用的一般都是划船和帆船,遇到海上浪大,只能任天主宰。

数年后,汪振备决定在瓜拉达岛开一间杂货店,这间店就名叫《汪恒茂》,让村民、原住民不需要再为了日常杂货和必需品,而往返民都鲁都和瓜拉达岛之间奔波。

据达朗说,1945年,《汪恒茂》已存在。《汪恒茂》从最初的杂货店经过第二代接手,借由收购渔获,转型为渔获批发商,如今生意已交由第三代承接。

■早期收购土产咸鱼 载往沿海站点销售

《汪恒茂》除了卖些日常用品,也收橡胶、收鱼获制成咸鱼,只要有人拿收成到店里,汪振备都会买下,再转卖出去。早期店里最多的是咸鱼,一直卖不出。由诗巫来的商船,一个月只来一趟,换取或收购的量不多。

为了解决过多的咸鱼,汪振备靠长子驾驭帆船的良好能力,让他将咸鱼和橡胶用帆船载往民都鲁、诗巫和沐胶等沿海站点销售。

汪振备的生意由6名儿子和媳妇们协助打理,直至1968年病逝后,小儿子汪福个接管父亲留下的生意。

当时,他用一个30马力的弦力引擎,跟一位马来人换一艘自制的红木渔船,自此,汪家的生意版图开始慢慢转型,除了收渔获已不再经营杂货。另外,汪福个也买渔船向途经的他省渔船收购渔获。

■当年3只黑鲳1元没人要

“那时3只黑鲳售价1令吉都没有人买。所有的鱼还是只能继续制成咸鱼来卖。”第3代继承人汪永明说。他与哥哥汪永华,小时候被父亲送到民都鲁读书,寄住在亲人家中,只有学校假期才能回到瓜拉达岛协助父亲。

“小时候,最期待的就是放假回乡。”45岁的汪永明,除了哥哥还有一位妹妹。自小耳濡目染,让他们对整个作业流程并不陌生,因此在父亲多年前从前线退下后,便由他与哥哥汪永华一起打理《汪恒茂》。

■二代传人汪福个坚守父业

或许是中国人勤俭持家、忠厚老实的个性使然,让汪福个,一直坚守父亲留下的生意。这样的信念,也深深种植在汪永明的心里,不论日子过得再苦再累,他也一肩扛起。

读完初中三后, 汪永明就到父亲的码头帮忙。当时,父亲以他读过书为由让他帮忙开收据。哥哥永华继续学业,念完中五后到新加坡深造,最后还是决定留下来协助父亲。

“他用福建话念出鱼的名字,我只能用有限的理解力,用华语乱拼。”说完,汪永明大笑。

■至今拥逾30艘渔船

汪家的渔船发展至今已有三十多艘,除了自己出海捕鱼、聘请工人,也让没有能力购买渔船的村民,租用汪家渔船维生。所有回航后的渔获,在秤重后就可领取现钱。

“刚开始,不懂鱼的种类和价钱,必须等父亲回航给了价码,才能把钱发给渔民。那时候常被骂,大家都不信任我。甚至我在秤重时,他们也会拿纸笔在一旁计算,那种感觉很难受。”

■造冰为渔获保鲜

当时的瓜拉达岛是一个没有水电供应的地区,所有的电力都依靠发电机;水,靠的是雨水和井水。

“ 父亲叫人造了一个制冰池,一天能制造36条冰,每条15公斤重,做一次冰条15个小时。这个数量,在供应给村民们后,就不足以应付每一天买入的渔获。”

“有时,冰在凌晨2、3时完成,我们就要在这个时间点起身取冰。”这行业,冰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兄弟俩每天须在渔获的多寡、冰足不足够之间与时间赛跑。

当年,用长舟到民都鲁,需40分钟到1小时之间,速度胥视所使用的弦外引擎马力大小。长舟能载的冰量有限,渔船载冰量多,可到民都鲁一趟需要4小时,来回就花了8小时。有时,渔获多,渔船要跑2趟去买冰。要去民都鲁买冰之前,兄弟俩需先找好买家,让渔船可以载鱼到民都鲁销售,尽量避免空船,那等于浪费一趟的油钱。兄弟俩明显继承传承自祖先的节俭美德。

■码头两次都在年初二烧毁

2000年,瓜拉达岛开始有政府提供水电后,方便了汪氏兄弟,也方便了这里的所有村民。但1998年的大年初二,一场大火在码头燃起,大家只能眼睁睁看着它在大火中化为乌有。

这码头是汪福个在1960年建立,38年的回忆因此走入历史。汪永明兄弟在重建码头时,为了应付日益增加的船只,以及需要存放足够的柴油以供渔船使用,在日后逐渐将码头扩建并分为两部分,一边存放柴油、一边存放渔获。

20年后,即2018年大年初二,火魔再度降临,将这个扩建并使用了20年的码头再一次烧成灰烬,让码头二度写入历史。

“都在年初二,唯一不同的是,一次是白天、一次是晚上。”汪永华说。虽然政府在2009年,为瓜拉达岛和民都鲁之间筑起了一条长长的柏油路,但路途遥远,当消防车赶到时,只能阻止火势蔓延,码头已被吞噬在火海。

但这条柏油路,确实减少了汪氏兄弟的整个营运成本,包括时间和柴油的庞大开销,也开通了这个偏远内陆与民都鲁之间的贸易往来。

此后,渔获全由道路运输,确保最新鲜的鱼能及时送往各超市和渔市。

《汪恒茂》历经3代近一个世纪的坚守流传,从第一代的开拓到第二代的坚守,延续到第三代的传承,彼此都在认真走好每一步,踏实用好每一分钟,在平凡中孕育出近一个世纪的诚稳与守护。守的是祖先的创业根基、开创的是未来的踏实。

从51年前的一艘渔船发展至今有三十多艘渔船,汪家一步一脚印走出踏实的未来。
达朗曼(右三,94岁)与儿子米哈山(右,59岁)、哈特里(左二,53岁)及表哥、堂哥们都与汪家结下数代情,有者卖鱼给汪家,有者跟汪家打工。
每天下午四时许,村民就会在码头等候回来的渔船,购买新鲜的第一手鱼儿回家。剩下的渔获就直接批发给超市。
最早期的制冰池一直延用至今。左为汪永明。
《汪恒茂》杂货店就在码头旁边,这码头自创始人汪振备南来至今就存在。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